他们确立生物医药和土木工程领域优势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4:23 新民晚报 |
在中国工程院昨天下午公布的50位新当选院士名单中,上海科学家占据了其中的4席,他们是沈祖炎、林元培、王红阳和曹雪涛。上海继续巩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大家庭”的地位,人数仅次于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增选中,上海不仅体现了在生物医药和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优势,而且涌现出了中青年科技精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曹雪涛年仅40岁,是此次当选院士中的最年轻者。 与钢结构打了五十年交道 沈祖炎70岁,同济大学,钢结构专家。 他让高层建筑更坚固。由他主编的上海市标准《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暂行规定》1992年颁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标准,使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有标准可依。他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能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承载力、弹塑性整体稳定、弹塑性抗震等进行更符合实际的分析,而且还能计算出地震后结构和构件的损伤程度、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带损伤结构在后继地震时的反应、损伤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功不可没。 上海地铁枢纽站万一遭遇突发事故,有哪些地方最易损?该怎样应对和预防?上海南站钢屋盖结构的静动力性态如何?北海机场航站楼能负载多大的风?很多著名建筑物安全,都因为他主持的研究而更令人放心。 名字与著名桥梁连在一起 林元培69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著名桥梁设计大师。 南浦、杨浦、徐浦等3座斜拉桥的主设计者都是他,从1989年开始,林元培设计的这3座斜拉桥曾一次次刷新斜拉桥设计和建造领域的多项世界纪录。当全焊接钢结构拱桥的卢浦大桥建成通车,当“世界第一拱”在黄浦江上崛起,领衔设计的林元培大师谱写了又一项世界纪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度中国建筑工程的最高奖项——鲁班奖、2004年世界著名桥梁大奖——尤金菲戈奖。 在40多年的桥梁工程设计和桥梁理论研究中,林元培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大跨度桥梁达20余座,中小桥梁有上百座,涵盖了简支梁、连续梁、T沟、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各种桥型,获得了无数的荣誉。泖港大桥、上海恒丰北路斜拉桥、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广州珠江海印大桥、重庆长江李家沱大桥等也都是他的代表作。 用美丽和智慧与基因对话 王红阳(女)53岁,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生物信号专家。 在国内外同行眼中,她是秀外慧中的东方女性,如此善解基因的“心”;看她娴静的外表,常常很难将她与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总后“科技金星”等一系列赫赫“军功”挂上钩。不仅如此,她还肩负着国家“973”和“863”等重大工程的研究使命,她和同事们在世界上首次破译、克隆并鉴定出人类和鼠类多个重要的功能基因,由她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传递中心的科研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7年多以前,她在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了母校第二军医大学。在最近一次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上,她特别强调:肿瘤是最需要分类分型给予个性化治疗的疾病,但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应特别关注被称为肿瘤标志物的“蛛丝马迹”,从而防患于未然。 和时间赛跑的免疫学少帅 曹雪涛40岁,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专家。 一支中国的科技创新团队——平均年龄不满35岁、建立仅14年,居然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赢得了树突状细胞的“信任”。124条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新基因(其中22条的功能已被解开),一种全新的树突状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治疗新途径,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树突状细胞制品——在中国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里,树突状细胞将自己的“前世今生”对中国学者“娓娓道来”。曹雪涛便是这支杰出团队的领衔人,他是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规划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在,他和同事们正坚持不懈地对树突状细胞亚群和新基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们从自主发现的124条新基因中选择了一个有重要功能的新基因重点研究,又一项原创性的重大研究结果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董纯蕾 新闻链接 目前,人事关系在上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67位,其中5位为女性。除工程管理学部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外,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3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位)、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3位)、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位)、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3位)和医药卫生工程学部(24位)等七大学部都活跃着来自上海的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