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会议新闻采访与报道》:激活敏感 创新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6:25 新桂网

  新桂网

  激活敏感 创新思路 追求价值(代序)

  虞达文

  求交往、求知、求平衡是人类的三大天性。求交往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求平衡。求交往、求知、求平衡又都是为了求发展。会议就是在人们迫切需要发展的心态下应运而生的。随着交通的便捷、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些为了实现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上下联结,组织沟通,学术探讨,信息共享的会议,甚至国际论坛的举办也日益频繁。本书作者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会议新闻传播基本原理以及采写报道规律的专著,具有时代意义。

  会议不等于新闻,会议要想成为新闻还有一个系统传播的过程。它要求传播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会议新闻的地位、特征、功能,激活新闻敏感,从浩翰如烟海的材料中去捕捉、筛选、提炼有价值的新闻,并努力争取会议组织者领导者的支持联动,力争这些新闻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效益。本书的写作有如下特点:

  一、能从会议新闻的传播规律出发,探求如何激活新闻敏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追求会议新闻价值影响和效益的最大化

  敏感被认为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主要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职业特征”、“最主要的专业能力”。因此,他们要想采写好会议新闻,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首先必须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西方学者所说的“第六感”,即所谓它是人所具有的感受外界刺激物的一种非身体感官的东西。它是新闻从业人员针对某些事物,促使知识、阅历、思考长期互动形成的特殊思维方式。本书就特别强调要运用新闻敏感去判断、发现、捕捉、挖掘、提炼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会议信息。然后,或登高望远,宏观俯瞰;或另选视角,换位思维;或出奇制胜,反面思维;或摒弃静态思维,从而形成追溯会议新闻“史态”、探索“现态”、展现“静态”的动态思维。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能将有关的原理、原则、政策与新闻实例紧密结合,用理论描写认识实践,又用新闻实例,包括作者自己采写的实例来印证理论,完成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两次飞跃。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当新闻从业人员经过发现、判断、捕捉、筛选、提炼,采写了自己认为蕴含价值很高的新闻,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第一步飞跃;只有将这种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才能证明它们是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效果,这才是第二次飞跃。本书作者不仅向受众推介了实现会议新闻价值最大化的有关理论;又让完成了第一次飞跃的一些新闻精品,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

  ——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洞庭湖长大了五分之一》的作者仅仅从会议中了解到了一个数据,便激活了他的新闻敏感,形成了海阔天空的遐想:联想到洞庭湖之“水”,不仅维系着三湘人民经济的盛衰,也调节着长江汛情的大小与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会议新闻微观切入,宏观迁升了。

  ——1991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药交会开幕式成了‘闭幕式’”,引起了敏感的作者对这一反常现象的深思。会内会外,锲而不舍,到处打听这一新闻背后的新闻。复杂的市场经济背景被挖掘出来了。原来,当时全国药市供大于求,一些工业部门竟相推销;以粮油为原料的药品价格上涨,促使一些商业部门产生了“买涨不买落”的抢购消费心理……是无法逆转的市场竞争意识,使这次会议成了“泡沫”会议,深层的内幕被作者揭开了。

  激活敏感,创新思维,再将第一次飞跃回归实践检验,记者、受众以及本书读者,都获得了第二次飞跃。

  二、探讨了作为传播通道上第三把关人——编辑如何通过再筛选、再提炼、再迁生,从而使会议新闻“闪光”、“出彩”

  如果说,在传播通道上,采访对象是第一把关人,记者是第二把关人,那么编辑便是第三把关人。他们在这道关口上担负着上述使命。

  会议新闻曾经被认为是艰涩、枯燥,缺乏可读性的报道。在生活中有人发言罗嗦、乏味,常常被人讥讽:此人在发布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的艰涩、枯燥,有它的客观原因,随着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它们也摧生了一些内容艰深的专业会议。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众,他们在众多学科面前也会产生“隔行如隔山”的无奈。因此,对当前众多的会议,传媒必须实行受众“分众化”。

  “分众化”是一些媒体编辑在安排版面、节目时,有意识地将一部分版面、节目的内容缩小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要。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的版面和节目。

  即使这样“分众”,仍然应做到既有专业性,又有社会性;既不能太“专”,也不能太“宽”;还要做到通俗、新颖、生动、形象,引人关注。

  2005年7月,《人民日报》关于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举行的一系列报道就很好地表现了上述的要求,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怎样才能使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显然,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论题,它包括,当前世界“汉语桥”工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材使用、师资生源以及经验交流等等问题。《人民日报》编辑部通过精心策划,组合编排,陆续刊登了一系列稿件。其中除了开幕、闭幕消息和某些本报评论员文章专业性较强外,其余的如《汉语汉字风行世界》,就既有专业性,又有社会性;既不太“专”,也不太“宽”。让受众看到了当前国外已有100多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3000万学子在学习汉语,也让人感受到祖国国际影响的增强和汉语文化的生命力。

  在尽可能让一些专业性问题,做到通俗、新颖、生动、形象方面,编辑部也表现得很精彩。他们以与会成员纷纷披露海外流行汉语热为由,配发了评论《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标题“话外有音”。一个“也”字,它让人感受到了汉语的“内冷外热”。这个标题是暮鼓、是晨钟;它在闪光、发亮;它发人警醒,催人奋进!

  会议专访《汉语蕴藏巨大的力》,反映了大会海外嘉宾纵谈汉语特色,有如会议花絮。其中泰国公主诗琳通谈得很出“彩”。

  三、分门别类,寻求会议消息,记者招待会,地方媒体、电子媒体、“两会”会议新闻的特点;包括它们各自的采写技巧、表现艺术、特殊功能

  应当说,新闻从业人员充分激活敏感,创新思维,努力追求新闻价值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上述的几种会议报道。然而,在表现形式上它们毕竟存在着自己的个性。

  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个性既包含了同类事物的普遍性,也存在着自己的特殊性,亦即存在着自己的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它既表现了共性也丰富了共性。因此,作者还另立章节,特别探讨了上述几种会议报道各自的个性。这样不但可以准确到位的认识这些报道的特点,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且可以丰富会议新闻整体的共性。从而形成个性与共性的良性互动。

  在探求中,作者特别重视去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张扬个性,扬长“补”短。

  ——比如对于电视新闻,它具有图文声像一应俱全的优势,而且传播信息快如闪电,有时可以与事件同步,它的高保真具有现场直观性。可是,这些优势并没有为一些电视会议新闻所利用。相当多的电视会议新闻出现了“台上台下,会标高挂,台下鼓掌,领导讲话”的现象,形式单调、老套、呆板、程序化。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从业人员必须充分运用新闻价值规律,精心选材,充分利用与会者的同期声,运用相关画面,拓展会议空间,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必要时还让记者出镜参与评点。

  ——又如“会议消息”,它是一个种概念。它隶属于“会议新闻”这个属概念。它与“会议新闻”的主要区别是它的新闻纯粹是从会议上得来的。而“会议新闻”则是从某些会议中得到某些信息,只是作为新闻的一个由头,还必须再次进行采访。

  相当长时间以来,一些会议消息跳不出会议程序的“窠臼”,“以会报会”,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跳出”的模式:诸如敏感地关注新闻价值;善于拎出受众关注的信息;必要时运用特写散文笔法;“里应外合”,增强会议消息的厚度、力度和可读性;或将会议有关内容,拿到会外寻找呼应和佐证;或插入背景事实,使会议消息立体化等等。

  ——对于地方媒体会议新闻,本书特别强调了要凸显它的接近性。在报纸出现的早期,西方特别强调了地域接近,主张地方报纸的重要地位,一般只应刊登本埠新闻。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才又增加了利害接近。

  《湖北日报》的《两条小鱼“游进”会场》就是一则充分反映地方媒体会议新闻如何与群众地域接近、利害接近的精品。

  新闻采用了特写手法,反映的只不过是一个规模小、格局低的镇环保会。可是会议出了“新招”,记者也把会议写“活”了。“游进”会场的两条小鱼,一条放入盛着黄金湖清水的杯中,小鱼环杯迅转,另一条放入盛着被一些镇企业排污污染的还桥港浊水的杯中,不一会小鱼挺肚打翻,会上的现场直观表演,把地域接近、利害接近演绎得怵目惊人,也将环保意识“深理浅现”地植根于与会者和受众的心目中。

  (序作者是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编辑:扈倩 作者:虞达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