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剧院――― 西安半世纪的文化缩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6:56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人民剧院―――西安半世纪的文化缩影(图)

  修葺一新的人民剧院,传统与典雅风貌再现。

  

人民剧院―――西安半世纪的文化缩影(图)

  “我们每个环节都要抠细!”人民剧院经理赵春阳(中)正与有关技术代表交流。

  

人民剧院―――西安半世纪的文化缩影(图)

  人民剧院首任经理张炎手回忆起剧院修建往事,显得格外开心。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伴随新中国诞生而修建的西安人民剧院,因古朴、传统与典雅、时尚集于一身,而成为西安这座城市文化交响乐中的一个特殊音符。她不仅凝结着那个时代的许多文化元素,也凝结着许多耐人解读的历史印记。

  作为新中国三家著名演出(场)院之一,也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今天重新整修后能否华梦重现?

  一场令人感动的指定接待

  2005年1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北大街封闭已久的人民剧院。剧院内外一派繁忙,这座投资3600多万元整修改造的老剧院,眼下正在进行收尾工程。几天后她将以崭新容貌,重新迎接久违了的古城人民。

  50岁的赵春阳从剧院急匆匆地走出来时,门口有一堆人在等他。“这几天人忙得鬼吹火。刚检查完剧院的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设施,感觉还不错。现在就剩这门口的收尾工程了,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检查验收,要绝对细致完善。否则就对不住‘人民剧院’这块金招牌了。”他自信地笑着说。

  陕西省演出公司总经理赵春阳,从1994年就兼任着人民剧院的经理。这是剧院历任经理的第六位。他转身指着刚修葺一新的剧院门楼说:“以前只知道这是西安建筑风格比较特别的演出剧场,到剧院后才感受到‘人民剧院’这几个字,不仅在古城人们心目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而且在海外也声名远扬。”

  赵春阳说,人民剧院在海外的声名,是他接待美国耶鲁大学百人合唱团时才真正“领教”的。1998年10月,西安市北大街拓宽改造,人民剧院门前已成为一个大工地,铺设管道而开挖的深沟和门口路面的烂泥,使本来已不景气的剧院,也早已歇工停演。一天上午,赵春阳在剧院突然接到市文化局时任副局长的严彬的电话通知,要他尽快布置剧院,省、市文化部门要接待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百人合唱团。这所大学是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的母校。因此此行访问演出,对中美文化交流有着特别意义。

  “门口修路都拆成这样了,怎么接待啊?”赵春阳有些为难地回答严彬。

  “你得想办法。因为到西安人民剧院演出,是这个美国合唱团来中国时就特别指定的。你务必安排好!”严彬的态度很坚决。

  “当时严局长给我这样说时,我感到非常吃惊。怎么美国人也知道我们西安的人民剧院?既然人家要求在这里演出,咱说什么也得克服困难接待好。放下电话,赶紧召集剧院职工大会,告诉大家我们条件虽然差,但用真诚的热情和友善来欢迎远方客人,保证演出接待圆满完成。随后,剧院上下一齐动手找来木板和可用的地毯,很快在剧院门前铺出一条路。又把剧院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剧院门口悬挂上欢迎条幅。演出当晚剧院秩序井然,观众非常热情,演出很成功。记得美国合唱团的演员们在临别时,对我们微笑着不停‘OK!OK’的道别。后来,省、市有关领导传来话说,这次剧院条件虽然简陋,但客人对接待很满意,认为到西安人民剧院演出是一个荣幸!”

  赵春阳说,在他纳闷好几天后才知道,这些美国人原来是从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上了解到西安人民剧院的,知道这是中国有名的剧院之一。

  记者随后查询有关资料得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先后有包括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37座新中国以来的建筑,因其特殊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影响力,而被收列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中。其中西安人民剧场(院),与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首都剧场被列为37座名建筑中的“三场之一”。

  一百多万元修建的名建筑

  站在人民剧院门前,仔细端详这中西合璧的门楼、门廊,特别是顶部麦穗围着的红五星和红、绿、蓝油漆彩绘而成的“门脸”,以及左右两侧分别竖立的4位工、农造型的铜像,让人感受到这座建筑,在当年建设时的那种特殊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建筑元素,相互渗透,浑然一体,和谐大气。它不仅成为西安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

  “西安人都知道北大街的人民剧院,但人们不一定知道,在50多年前修建人民剧院时,总共花费了100多万元!那时的钱可很值钱呢!”12月9日下午,在西安兴庆路市委干休所一寓所,82岁的老干部张炎手对记者笑眯眯地回忆说。作为人民剧院的第一任经理,张炎手当年亲身经历了人民剧院修建及正式开放时的许多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刚从延安搬到西安的西北文艺工作团(现陕西歌舞团前身),还没有自己的演出剧院。便在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会支持下,申请财政拨款100多万元,在北大街原长安大剧院旧址上,决定重新修建一座代表新中国文化特色的剧院。

  张炎手回忆说,那时全国刚解放,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应该给劳动人民盖一座好剧院。因此剧院定名“人民剧院”。由当时的西北建筑设计公司(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负责设计。设计师们在设计中参照原苏联等西方的建筑风格,又突出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图纸设计出来后,我们都觉得很特别。特别是门面的设计。当时在西安城里,到处都是矮房破屋,像样的房子也没有几个,因此感觉这个样子到是很新鲜,也很时尚,于是顺利通过了。1952年冬天,剧院正式由陕西省第三建筑公司动工修建。”

  剧院修建到一年后,西安第一次迎来了朝鲜歌舞艺术团。“这个歌舞团的演员很多,当时在西安找不到一个能适合演出的大舞台。而正在建设的人民剧院,舞台台口设计为14米,是西安最大的舞台,因此倒是很合适。可剧院建设还没有完工,设备也没有配齐。为接待好朝鲜艺术团,上级要求剧院想办法接待。于是我们突击把舞台先弄好,又临时把座椅摆上。冬天西安很冷,我们就在剧场临时支起大火炉取暖。终于把朝鲜歌舞艺术团的演出接待顺利完成了。不久,又在边修建、边开放中接待了罗马尼亚艺术团。算起来,这不仅是人民剧院,也是建国后的西安最早接待的外国艺术团了。”

  1954年5月,人民剧院作为西北文工团的剧场,正式建成开放。“当时,我们请西安一位姓段的书法家,题写了院名,从此这便成为西安城的一块文化品牌。”

  回想起剧院刚开放的日子,这位首任经理显得格外开心:“那可真是轰动西安城啊!许多西安人跑来对新剧院建筑品头论足,说它既洋气,也传统。特别是大红和蓝、绿油漆彩绘的门楼,色彩格调和附近的钟楼很相近。还有楼顶的麦穗、红五星,又是新中国的代表图案。而周围的图案花纹又很典雅。”

  当记者问起剧院门口那四尊塑像为什么全是炼钢工人、纺织女工和农民时,张炎手解释说,那时刚解放不久,对“人民”的概念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农大众”。所以,雕塑师在设计时,就全部塑了工人和农民。

  优秀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人民剧院这首凝固的音乐中,不仅凝结着一个时代的许多文化元素,也凝结着一个时代的许多其他元素。

  见证西安半世纪的文化律动

  建成后的人民剧院,作为西北地区第一流的歌舞表演剧场,定位为陕西省接待海内外著名艺术团体和艺术家,表演和传播高雅艺术的文化场所,同时担负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西安时的文化接待活动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民剧院就这样在鲜花、掌声、彩虹和风雨中一路走来,同样也见证了西安半个世纪高雅文化表演市场发展的律动。记者在采写本稿中,先后寻访了上世纪五十到九十年代,在剧院工作过的六七位老职工。这些今天已退休多年的老人,对记者回忆起当年的人民剧院,无不感慨万千。

  “那时候,人民剧院可真是红火。在西安除了阿房宫、光明等几家老电影院和易俗社、三意社等多家老戏院外,作为专门表演歌舞这种新派艺术的人民剧院,吸引了全城穿中山装、学生装的大学老师和大学生。每次演出时,门口购票的人都排成了长龙。其中不少是喜欢新派艺术的青年学生。”68岁的张彩霞说。

  张彩霞过去是人民剧院售票员,这工作她干了18年。“那时的票分甲、乙、丙三类,价格分别为7毛、5毛、3毛。这比当时的电影院票价要高一些。但全城只有人民剧院有歌舞和话剧演出,所以喜欢新鲜的西安人特别喜欢到人民剧院来看演出。认为这是一种高级、时尚的文化享受。因此,每有演出,剧院门前总是人山人海。”

  “主要是那时在人民剧院演出的都是国内很有名的艺术家和表演团。”1958年到剧院工作的韩琦补充说:“我记得在五、六十年代(上世纪),到剧院演出的名演员中就有郭兰英、尚小云、袁世海、关肃霜、还有北影演员剧团的于洋、舒秀文等许多演员。还有一些外国的歌舞艺术团,只要到西安访问,主要是在人民剧院演出。这些名家在剧院,有时一演就是好几天,而1000多个座位的剧院,场场是观众满场,有时连走道也站满了人。”

  从这些老职工的快乐回忆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人民剧院,当年在西安市民心目中的魅力和影响。此刻,记者无法知道当年在人民剧院欣赏演出的老市民们,是否还珍藏着这些美好的回忆?

  不过,更让这些老职工怀念的是,人民剧院也曾经留下了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的慈祥、温和、可亲的身影。几位老人微笑着给记者掰起指头数着:朱德、贺龙、周恩来、刘少奇、胡耀邦及文化名人郭沫若,还有年轻的班禅及外国的西哈努克等等各方政要,“他们到西安期间,来剧院观赏演出和接见演员。最难忘的是周总理等,在接见演员后对剧院服务的职工,也分别致意问候,令大家很开心。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人民剧院也经历了“样板戏热”的特殊文化岁月。在随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文化演出市场多元化的出现,高雅艺术市场出现困顿。人民剧院,这位文化市场中曾经仪态万千的“大家闺秀”,在各类高雅文艺演出日渐减少的景况下,也不得不和其他一些文化场所一样,走进了改放电影甚至以放映录像谋生的风雨泥途。

  2000年,这个先后承办世界五大洲、近百家文艺团体的千余场演出,并为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及民族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民剧院,终因消防设施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需要而关门!

  面对记者的寻访,赵春阳颇为感慨地说:50余年的沧桑岁月,人民剧院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变幻、文化的跃进,“它所走过的昨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西安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期待华梦重现

  “人民剧院关门改建了好几年,怎么还在那个‘坑’里陷着?”和记者说这话的是一位西安籍的出租车司机。

  他说,他小时就被父亲带着到人民剧院看外国歌舞表演。这些年只知道那长满门楼的爬山虎,把剧院遮得有些神秘。“前天从北大街过,看见剧院重新改造了,门楼很显眼,心里有点热乎乎的。可又看到剧院南、北两边,都是高层建筑,而它还是那么高,就感觉在那高楼之间的坑里陷着一样。再说,那停车场也很小。既然改造,为什么不拆掉,重新建得突出一些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在城建及有关专家中,和这位出租车司机观点类似的人并非个别,甚至成为维修改造中争议的热点话题。

  是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拆除重建,还是保持原有建筑风貌,进行加固整修改造?这的确是个问题。

  人民剧院自建成以后,和西安市钟楼邮政大楼、西华门电报大楼等,被市民荣称成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安的“十大建筑”之一,现在又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等,被列入《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图典》中。这除了剧院在陕西省重大文化接待和重要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具有其他剧院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外,也与剧院独特的建筑风格有着密切关系。

  “人民剧院早已成为西安城市建筑文化的一个品牌和标志,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可以说已成文物。因此拆除重建,就意味着破坏。而只能在保持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的加固维修,更新剧院设施、设备,以满足现代演出和观众需求。”赵春阳说,来自专家和有关领导的这种声音,在剧院整修前数次讨论会上,逐步成为共识。

  具体负责整修工作的陕西省文化厅产业经济处处长王凤翱对记者说,早在1998年,关于人民剧院的整修问题,就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的历届省、市领导也多次到人民剧院,就整修方案做出明确指示。

  2003年,省发改委拨出专款开始正式整修。原来修建人民剧院的省建三公司,再次承担了这次整修的建筑任务。整修方案确定保持人民剧院门面的传统风格,门庭进行加固整修,其建筑体量、风格、风貌复原。对已到使用年限的观众厅拆掉重建,增加消防设施设备,更新灯光、音响、舞台机械、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施。“现在这一切都按方案严格实施,剧院的设施和设备及视、听环境等,都达到了我省一流水平,成为我省又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

  “人民剧院的整修,是一件市民关注、省市领导关心,在海内外文化市场有广泛知名度与影响的工程,经过工程各方两年多的努力与合作,现在终于顺利完成,即日正式重新迎接观众,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喜事!”王凤翱感慨地说。

  在人民剧院门外,不少路人正在观看这里张贴的数场大型演出海报。重新开放后的人民剧院,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古城人民期待着。

  (本文采写全部根据口述记录。如有误差,请以历史记载为准———记者注)

  ■文/图记者李建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