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团干部的乡土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6:08 中国青年报

  徐宁 本报记者 郑燕峰

  “无论多么好的工作构想,只有在基层真正落实,团的工作才能全面活跃起来。”团山东省委书记陈伟在走遍了山东140个县(市、区),500多个基层团组织,与近万名团员青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团山东省委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当前省、市、县3级机关团干部相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深入基层缺少制度保证。乡村2级团干部文化素质和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积极探索,先后实施了共青团系统选调生计划、农村优秀团支部书记培养计划以及“万名团干部抓基层”行动3项举措,选拔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扎根基层、作风扎实的团干部,使全省青年干部队伍呈现出勃勃生机。

  “乡土干部”走进大学堂

  裴爱芳当东营市广饶县广饶镇南三里村的团支部书记已经好几年了,生活一直忙碌而平静。近来连连的喜事却让这个29岁的农村姑娘激动不已。她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在方圆百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而今,又有机会上大学读大专班了。这些事是她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的。

  以前的裴爱芳总觉得自己虽说是个团支部书记,但和别的青年没什么两样,除了偶尔组织青年搞个活动,就没什么其他“特权”了,更何况自己又是个姑娘家,一辈子也就只能待在这个村里,面对这一片黄土了。

  和裴爱芳有一样想法的农村团支部书记大有人在。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农村团的工作一直是共青团工作的薄弱环节。从干部队伍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3方面的问题:一是村团支部委员进两委(村党支部、村委会)难,农村团支部工作游离于党政工作大局之外;二是乡镇团委书记解决行政编制难,目前,全省乡镇专职团干部3004人,行政编制为2110人,非行政编制达到30%,没有公务员身份注定他们只能永远做编制外的“干部”,合适的“选不进”,派来的“留不住”,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三是乡村2级团干部由于文化水平低,学历不达标而缺少向上发展的空间。

  “拥有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乡土团干部‘上不来’,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村基层工作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利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团山东省委书记陈伟认为,“农村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应该放到乡镇政权建设总的框架中去考虑,相应做出制度性安排。”

  基于这一思路,2004年以来,团山东省委紧紧抓住全省农村“两委”换届工作的时机,积极争取省委重视和支持,将农村团支部书记进“两委”工作纳入全省换届工作的总体规划,在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重视推选优秀青年进村“两委”班子和建立健全共青团等村级配套组织建设等内容。在整个换届过程中,各地团组织在动员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参选、指导村团支部进行直选、为村党支部推荐优秀青年后备人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8.02万个村中,有4.1万名团支部书记进入村“两委”,比例达到了51%,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80%。

  可是,身兼两职(村委会主任、村团支部书记)的裴爱芳,兴奋了没几天,一系列问题就接踵而至,让她有些束手无策了。她苦于自己的学识能力有限,对农村经济和青年工作没有思路,没法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

  像裴爱芳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农村团支部书记进“两委”工作初见成效之后,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团山东省委在对已进入村“两委”的村团支部书记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虽然进了“两委”班子,但是作用发挥不够,团的工作活动也没有呈现出全面活跃的生动局面。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从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业务知识和服务青年的能力。

  为全面提高农村团支部书记整体素质,团山东省委今年实施了“农村优秀团支部书记培养计划”。培养对象面向30岁以下、高中毕业、目前在村“两委”班子、受过县级以上团组织表彰的农村团支部书记,依托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以成人学历教育为基本形式,举办大专班。大专班将按照“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的原则,采取“脱产+自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学制2年,每年设3个时间段集中学习,由学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

  学习期间,学员将被派到经济部门、发达地区和上级团的机关进行挂职或任职锻炼。在落实学员经费方面,每位学员的3800元学费由各团市委争取地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多渠道解决;其余费用分别由团省委和青干院解决。目前,济南等6个市已分别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有的市还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将团支部书记培训经费列入了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

  今年10月15日、16日,裴爱芳等180多名农村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团省委将择优录取102人作为首批培养对象。

  许多农村团支部书记拿到准考证后都激动万分。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王舍人村团支部书记吴宪凯认为,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青年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者一时的错误选择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憧憬到自己的美好前途,他自信地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勤奋,给周围的团员青年带个好头。”

  27岁的潍坊市昌乐县赵家崖头村团支书赵绪海说:“这些年来村干部再有本事,干到村支书就到天了,这个培养计划非常符合农村实际,为村干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和机遇,让农村的年轻干部有了盼头,干事有了劲头。”

  “上完学,俺就能考公务员了。”规划着自己的未来,裴爱芳兴奋而又坚定。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的裴爱芳直接向团山东省委建言:“希望上级能帮助落实招考公务员时的相关优惠政策,毕竟我们这些农村团支部书记的起点是不同的。”

  许多农村团支部书记都认为自己与选调生和下派干部相比,更熟悉农村工作,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他们都希望能通过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的渠道到乡镇团委工作。

  为此,团山东省委做了一些努力,积极拓宽农村团支部书记的上升空间。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威信高、有发展潜力的学员,将向当地党委组织部门进行推荐,并建议党组织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各市团组织也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从取得大专学历的学员中选拔一批充实到乡镇团委工作,并在培养使用、公务员录用、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这些“乡土干部”学成后,大多数将充实到乡镇团委,成为支撑全省农村共青团事业的重要力量。此后,每年都将有一批村级团支部书记获得这样的机会。

  临沂市委副书记张少军说,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的末梢,上接国家下联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乡镇干部应该有一部分直接来自农村。打通农村干部的成长渠道对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有着重要意义。

  “天之骄子”植根乡土

  2004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的孟帅,从中学到大学,干过好多次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总觉得自己和共青团有着特殊的情感,一直希望能在共青团的舞台上释放自己的激情。毕业当年,孟帅赶上了团省委选调生的招考,当上了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团支部书记。

  2003年开始,团山东省委联合省委组织部推出“选调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共青团干部队伍计划”,每年选调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团干部队伍。共青团成为自实施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以来,继公、检、法系统之后第4个独立招考选调生的系统。短短3年时间,已经有600多名像孟帅这样的大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工作在市、县、乡、村4级团的岗位上,占到了全省专职团干部队伍5%的力量,成为全省基层团干部队伍宝贵的新鲜血液。

  选调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基层团组织,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团干部队伍的知识、年龄结构,配齐配强了基层团委班子。多年来,山东省委始终高度重视团干部的选拔培养,1999年省委组织部与团省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基层团干部的培养选拔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但这项工作在面上还不平衡,问题集中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团干部的学历偏低。据2002年统计,全省17个市的56名团委书记、副书记中,大学本科学历的仅27人。全省139个县级团委书记中,本科学历的仅34人,占24.5%。文化程度低,致使基层团的整体工作水平难以提高。二是团干部的年龄偏大。2002年,全省17个市级团委班子中,有5个市平均年龄超过了35岁,其中超过最高任职年龄38岁的有5人,年龄最大的41岁;中层干部平均年龄超过33岁的有6个,最大的达到了38岁。全省139个县级团委书记中,超过最高任职年龄33岁的有60人,占43.2%,年龄最大的达到39岁。年龄的因素,已影响到团干部本人和整个团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后,基层专职团干部一般只能从具有公务员资格的机关干部中选拔,由于选拔对象面窄,大学本科生很难进入基层团干部队伍,基层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不到及时优化。共青团系统选调生工作的推行,则为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和补充提供了稳定而合法的渠道。

  为确保选调生计划顺利实施,团山东省委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开设了选调生之家网站,并通过举办征文比赛、组织选调生回母校与毕业生座谈交流等形式,扩大共青团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共青团系统选调生工作中来。

  仅2005年,就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毕业生432人报考了共青团系统选调生,研究生和双学位的达到65人,其中还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全省17市也仿照团省委的做法,联合党委组织部门实施了选调工作,将此项工作不断延伸和拓展。

  为能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心,让他们真正热爱团的事业、安心团的岗位,团山东省委还对“选调生计划”不断改进和完善。计划规定,大学生到基层锻炼1~2年后,根据其表现和工作需要,将分别充实到省、市、县3级团的领导机关。

  新官上任的孟帅想狠狠地“烧上3把旺火”,让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迅速展现出来。可了解了村里的实际情况后,他的心凉了半截。村支书明确告诉他,村里的经济状况差,团支部一分工作经费也没有。村里白天看不到年轻人,他们都外出打工,晚上才回来。这些还不是最伤心的,真正打击他的是,当他在村口站了半天等到打工回来的青年,热情地迎上去想和他们谈谈心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句冷冰冰的话语:“有什么好聊的,干了一天活了,还不如睡会儿觉。”这下,孟帅彻底丧失信心了。村团支部的工作如何开展?让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小伙子一筹莫展。

  带着这些问题,5个月后,孟帅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培训。在强化培养这一环节,团山东省委改变了原来“先培训后上岗”的思路,采取了“补课”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先上岗5个月,再带着从基层了解到的情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参加岗位培训,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结束后,从抓村团组织建设,重树团组织凝聚力入手,孟帅开始了自己的逐梦历程。他想方设法,自筹资金,经过一年的努力,建起了外出打工青年联系、服务网络,把村里的打工青年凝聚起来。为进一步打通农村青年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孟帅又办起了“希望之家”团员青年活动室。村里的青年经常在此聚会交流,读书看报,孩子们下课后也常来这里做作业。“希望之家”承载起了曹家圈村前所未有的希望。最初被村民称为“学生官”的孟帅,现在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孟团干”。

  和孟帅一样,许多选调生都反映,“派下去”的过程是一段不可缺少的锻炼,一种不可替代的经历,也是一笔可以享用终生的财富。

  2005年,团山东省委对选调生的追踪调查显示:有的选调生通过参与处理群体上访事件,找到了干部作风不深入和工作方法不当、群众法纪观念淡薄等深层原因,找到了解决群体上访事件的对策;有人通过组织和承办大型活动,提高了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增强了适应工作的自信。他们都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基层和基层政权的运作机制,了解了基层干部的奉献与甘苦,了解了青年的追求与期待,了解了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学会从党政工作大局出发思考、谋划、开展共青团工作,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位选调生在文章中写道:“作为一名新入伍的团干部,我不做浮在水上的瓢,愿意做沉在水底的石子,扎根基层,奉献农村。”另一位选调生在网上交流心得:“共青团工作给我们的不单是工作经历本身,更是我们对待责任的一种思索,一种意志和人格的砥砺。在基层的工作中,每经历一次,都会对共青团工作理解更加深一层;每体会一次,都会对共青团理念的认识上一台阶;每拥有一次,都会对共青团的内涵透彻一遍。”

  这批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不仅优化了基层团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也必将成为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力量。

  从“四不到”到“全都到”

  团山东省委书记陈伟用“四不到”形象地概括了当前团干部与基层普遍存在的关系。

  一是“脚不到”。即团干部对调研工作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平时工作忙,怕吃苦,或者认为可以通过基层上报的信息、电话或互联网与青年保持联系,根本用不着下去等借口,无法深入到基层一线和青年群众中。

  二是“心不到”。虽然也到了基层,但心没有真正深入。归根结底是对基层青年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团干部不是把自己当作青年之友,而是当成了青年之官,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拉大了与青年群众的距离。正如一位团干部所讲,“我们说的团员青年也明白,团员青年说的我们也明白,但我们就是说不到一块去。”

  三是“脑不到”,有的团干部发现不了基层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用脑思考和分析问题。原因主要是不注重调研的方式方法;缺乏分析问题和洞察问题的能力,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矛盾。

  四是“手不到”,没有把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普遍存有研、用脱节的现象,不能给基层以有力指导。

  基层团员青年很盼望团干部能经常走到他们中间。面对青年的渴望,团山东省委着眼于培养团干部服务基层、服务青年的意识,立足于构建团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制度保障,彻底克服“四不到”现象,使团干部联系基层“脚、心、脑、手全都到”。

  团省委率先垂范。结合加强社区团建工作,2003年7~9月,组织了省、市、县30多名团干部、理论工作者,到济南市历下区蹲点调研2个多月,探索出了鞭指巷“社区民警兼任团支部书记”模式,为全省社区团建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2005年起,团山东省委启动实施了“万名团干部抓基层”行动,建立了联系点制度。要求全省1.3万名专职团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基层团支部,用2年半的时间,全面了解联系点的情况,认真研究对策,指导各项工作,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带动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全面活跃;并通过评选表彰等激励措施,形成基层团组织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团省委党组成员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没有团省委的指导和点拨,我们是一点思路也没有。”临沂市西关社区市场团支部书记陈昆在讲述团支部如何加强对流动团员青年管理服务工作时,不断地重复这句话。西关市场是个流动青年聚集地,自从成了团省委的联系点,多年来团员青年游离在组织之外的现象现在彻底改变了,许多团员争先恐后地来团支部报到、参加团的各种活动。

  “万名团干部抓基层”行动自启动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纷纷出台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全省万余名团干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形成了全团抓基层、全团抓团建的强大合力。

  团济南市委对团干部下基层提出了“三有三落实”的具体要求,即下基层有记录、有调研报告、有专题汇报,落实下基层时间、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成效。

  团青岛市委推出了新任团干部导师制,分级负责,层层包干,为每一名新任团干部配备一名导师,通过老团干带新团干、上级团干部带下级团干部,对基层团干部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团青岛市委书记张惠说,联系了一名新任团干部,就抓住了一个团组织,就能使这个基层团组织充满活力。

  为把“万名团干部抓基层”行动引向深入,团山东省委结合正在深入推进的青春创业行动,实行“团干部———创业青年”联系卡制度,3128名专职团干部担任了青春创业行动项目经理,既帮助创业青年解决实际困难,又在思想上引领他们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

  同时,实行了团干部挂职制度。今年5月,团省委机关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专门安排一名中层干部到威海文登市挂职市委副书记。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省共有4012名团干部被输送到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东营市出台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包村”的规定,还制定了许多硬性指标。团市委的所有领导干部谈起自己1年半的“包村”经历,都颇有感触。副书记伍其东说,从多年机关生活中走到田间地头,帮乡亲们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在这难得的历练中,增进了对百姓的感情,增长了服务基层的能力。

  现在,山东不少团干部养成了有空就去联系点看一看,路过就和联系青年聊一聊的习惯,给第一时间把握青年思想脉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带来了许多方便。

  “广大团干部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锤炼了作风,团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山东省委组织部对团省委开展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