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发展正其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李忱张忠禹伟良

  作为今年新闻宣传的重大战役,12家中央新闻单位开展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覆盖31个省区市,历时10个月,于12月中旬陆续落下帷幕。各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推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专栏,分3个阶段集中、连续刊播报道,营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新闻宣传的亮点。

  从春潮涌动的三四月间,到稻菽飘香的夏秋之交,再到枫叶红了的季节,本报记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深入城市、乡村采访,共发回200余篇报道。连缀起这些报道,各地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和经验,展现在读者面前。

  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记者感言:在东部各省市采访,听到最多的是“成长的烦恼”:这里一度成了缺电的“重灾区”,“停二供五”、“停三供四”困扰着大批企业;不少城市建设用地按当前速度,不到10年就要用完,土地紧张已成普遍现象;地下水位连续下降,结构性缺水悄然呈现……感受最深的,不是干部群众对发展成就的自豪或陶醉,而是他们对发展之路的客观审视和谋求科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摘自本报采访组记者手记

  今年3月,“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从东部开始启动。穿行东部十省市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记者了解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也最早遇到了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谈发展,东部人更多的是在反思过去、审视现在、规划未来。

  从浙江到广东,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难以为继”,都不同程度地凸显。东部地区突围之路该如何走?

  “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关键是要率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下定决心,加快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多的东部人有了这样的认识。

  应对“成长的烦恼”,浙江、广东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突破面临的资源、科技、人才和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上海确立了科教兴市战略。“无地招商”、“招商选资”、“吃干榨尽”……这些流行词折射了新思路:以新一轮宏观调控为契机,东部地区纷纷利用“倒逼机制”,积极探寻集约发展之路。

  “在学习东部经验的同时,充分汲取东部教训,少走发展弯路,这也是我们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不能走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路子,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的陕北榆林市,能源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大规模能源开发建设的同时,榆林市的决策层十分冷静,市委书记周一波说,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环保、后立项”,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不上。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藏每引进一个项目、每培育一家企业,都要比内地省区困难许多。“西藏经济落后,发展是硬道理,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西藏自治区政府负责同志说,“在项目论证的时候,如果说这个项目经济效益很好,但是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话,就作为零来对待,不予安排。”

  共识更加广泛,思路更加清晰。“西部大开发,不是西部大开挖!”“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不动摇,思路要调整!”……透过报道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看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成为各地各部门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

  创新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报道回放:成立经济特区25年来,深圳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8%,生产总值增加了1800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今年初,深圳明确提出用“效益深圳”取代“速度深圳”的发展模式,并将此视为深圳经济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转变。深圳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着力点、增长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像深圳一样,在“经济列车”快速行进时,一些地区开始调整发展思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不顾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就像靠吃兴奋剂争冠军,得不偿失。”一路采访下来,采访组的记者们深切感受到,许多地区在争先创优的道路上更加富于理性。

  一度依靠贴牌生产的福建晋江的众多企业,面对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遭遇当头棒喝:国际市场迅速降温,赖以生存的订单急剧缩水。从这时起,“品牌”这两个字,开始真正有形而深刻地进入晋江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也坚定了晋江走自主创新、“品牌立市”之路的决心。到今年10月,晋江市已拥有15枚“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拥有品牌数目位居全国县(市)前列。从贴牌到创牌,从制造到创造,不少地方开始把自主创新作为从“速度”向“效益”转轨的动力源。山东坚持“高新化”原则,构建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北京正奋力打造中关村这个中国“自主创新制高点”;辽宁全力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超越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原有优势,正成为一些先发地区的发展新态势。

  记者至今还记得采访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时的情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你感触最深、最难决策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面对提问,梅克保说起了长沙县黄兴镇的进退之路。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家硫酸锰化工厂的投产,黄兴镇成为“化工之乡”,产品占全国硫酸锰出口量的80%。但化工业的发展,致使这里900多亩农田和山林受到污染,800多户居民饮水困难。一边是青山绿水被污染,一边是每年约2000万元的税收,当地政府的决策者一度犯了难。“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2002年11月,黄兴镇一口气关停了13家硫酸锰企业,并开拓发展思路,确立“生态立镇”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苗木、“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接续产业。去年,仅旅游业一项,黄兴镇农民人均增收800元。昔日的“化工污染之乡”变成了山水园林新城镇。

  “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欠了账,是很难让我们的后人来补的。”各地调整思路,从过度盯着眼前利益向谋划长远发展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各地谱写“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协奏曲,最近两年支农力度之大前所少有,28个省份已全面免征农业税。

  ———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全国有个东西差距,江苏有个南北问题,山东也有个东西部问题。江苏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加快振兴苏北。山东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三个突破”战略,构建起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台。为缩小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广东、福建都念起了“山海经”———依托山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沿海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实现梯度转移,让山区的产品“出山入海”。统筹区域发展,成为许多地方的现实选择。

  ———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从扩大就业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到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在各地方兴未艾。

  让轻的重起来、冷的热起来,各地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步伐加快,势头渐劲。

  完善体制保障———以更大决心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心得实录:“科学发展观不表现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上,就是假落实!”———湖北省常务副省长周坚卫(背景:近两年,湖北省按照财力下移、缺口上移的思路,把省级财政新增财力主要投向了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体。)

  “我们经常讲要与世界接轨,在我们这里,首先与世界接轨的是科研投入。”———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邓常辉(背景:“沈鼓”每年的科研经费已占销售收入的4.7%,其技术与国外同类产品处在同一个水平。)

  采访中,记者捕捉到的不少“只言片语”,透出各地干部对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的期待和信心。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具体任务之一。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汇总的结果显示,我国钢铁产能目前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闲置能力260万吨,电石行业产能一半放空……据悉,以政府为主或有政府背景的资金在这些项目中占有相当比例。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对于以上行业的过剩警报,近几年一直不绝于耳。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难抑,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些地方仍然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大干快上,造成了新一轮过剩。

  这绝非孤例。早在“九五”计划中,中央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

  “现实中存在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情,其背后往往与体制上的原因有关。”专家指出,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味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难辞其咎;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使用,与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成为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一些地方与部门已先行展开探索。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今年初,北京调整改进年度计划指标设置,GDP增长率不再列为调控目标,而把资源、环境、社会等指标列为重要调控目标。深圳已制定了包括用地、水耗、能耗等41项指标的“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

  ———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甘肃张掖市念好水权这个“紧箍咒”,视“浪费水就是浪费钱”,促进全市每年节水约1亿立方米。山西今年7月开始全面收取煤矿资源占用费,用经济杠杆遏止采煤“丢瘦拣肥”。如今在江苏南通,新建、扩建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必须通过交易购得排污权,才能获得环保部门的批准,以此实现污染总量控制。

  ———立法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置身“林城”贵阳市,不少人都会问:“循环经济怎么在经济欠发达的贵阳先搞了起来?”贵阳的答案之一是法律保障。作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试点,贵阳市早在一年前就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规范了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保证了循环经济建设的连续性。日前,深圳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草案)》,也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标准。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地正把目光聚焦在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奋力攻坚。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6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