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养老系列报道之二 敬老院:几许欢喜几许忧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7:2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一) 10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郊区的两家敬老院。这两家敬老院都是乡一级政府办的。 十八里河幸福院,建于1991年,1995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敬老院正在装修, 几个老人在秋日的阳光下懒懒地晒着太阳。在院中间的小亭子旁,86岁的李关保吃力地和记者交谈起来。老人说,自己是第一批来到这个敬老院的,当时还不愿来,怕火化,村里做了好多工作,才来了。老人说,自己有一个女儿,今年也快60岁了,平时经常来看他,捎些水果鸡蛋的,自己在这儿,每月有20块零花钱,伙食还可以,老了,吃不了多少东西,平时吃些青菜,一星期也吃几次肉。前年,做了一次白内障手术,花了几千块钱,女儿拿了一半。老人说,院里有两个护理员,衣服被子都不用自己洗,每天在院里活动活动,夏天有电扇,冬天有暖气,但他们一般不在屋里,嫌闷,夏天在亭子里,冬天就在走廊里,今年夏天最热的几天,他们在有空调的会议室里住了3天呢。在院里,记者看到几件简单的运动器材,老人们经常在那儿活动的亭子,只有4平方米左右。 顺着走廊,记者来到86岁的卢波妞大娘的房间。老人正在缝棉袄,没戴眼镜。1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有两张床,目前只有卢大娘一个人住。在桌子下,用沙土埋着几十个鸡蛋,大娘说,是女儿来看她的时候捎的,怕老鼠吃,才埋起来的。卢大娘有三个女儿,她们和外孙经常是这个不来那个来。老人又打开柜子,指着里面的饼干和几个苹果说:看,这都是他们给我拿的。记者看大娘的床上被子挺薄,就问她冷不冷,大娘一听,又慌忙拉着记者的手,打开另一个柜子:有厚的,看,都在这儿呢。和大娘聊了一会儿天,大娘很高兴,拉着记者的手不舍得让走,还说:“省长还握过我的手嘞!”说着,脸上就不禁呈现出当时的激动来。 伙房在走廊的头上,里面简易的桌椅上,蒙着厚厚的一层灰尘,好像很久没有人来过。一面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记着老人们的生日。院会计小陈告诉记者,每到生日,都会给他们煮鸡蛋。小陈说,乡财政每月拨给养老院一万块钱,这个可以保证,自己种的有菜,足够自己吃了,就是买些肉,加上他们有房子可以出租,所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院里现在有36位老人,最大的已经快100岁了,也有医务室,老人看病是实报实销,8个工作人员,4个聘用的,工资400块钱,其余的是乡政府开支。 (二) 在南曹乡福寿苑,院长告诉记者,这个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乡里也是每个月拨一万块钱,生活没有问题,就是看病,小病还可以,大病的医疗费就有困难,要和老人所在村商量,和乡里沟通,还要向上级申请,但这个“坑”很难填满。她说,敬老院在保证五保老人集中生活以外,还利用闲置的房屋开展社会代养,但要交一定的费用,有病的费用要更高一些。 83岁的梁大娘是该乡毛庄村人,来敬老院已经5年多。她说,他们每月有10元的零花钱,自己种的也有菜,有两个服务员专职为老人们服务,吃穿都是院里解决。老人们吃过饭,天暖和时,就坐在门口晒晒太阳,天冷了,就呆在屋里,大家也很少在一起活动,人老了,不能招人烦啊。大娘说,有儿有女也不一定能享福,前些时,他们院代养的一个老人刚去世。老人很可怜,已经快80岁了,在这个敬老院里住,儿女就没来过,天热了,老头要衣服,儿子送衣服过来,不想见父亲,竟把衣服往大门口一扔就走。老头听说儿子过来了,急着跑到门口,但却没见到儿子,老头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哭一场,一个院的老人都跟着掉泪。病重了,院里打电话给儿女,女儿说:别再打电话,死了通知我们,到时候跟着火葬场的车一块儿去!梁大娘叹着气说:现在有些年轻人,打扮得跟人似的,就是没一点孝心! 在花园似的福寿苑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散坐在各处,他们大多表情木然,也很少言语。在他们赖以度过晚年的这个“家”里,衣食算不上富裕,仅仅称得上温饱,老人们那失神的眼光在诉说,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三) 省民政厅低保处处长李长训告诉记者,敬老院建设在整个五保供养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省的敬老院建设起步比较早,但发展曲折。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兴起的敬老院,因农村经济困难,解散大半,“文化大革命”后,全省仅剩60多所;80年代后,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了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目前已经有两千多所。 李处长说,只有走集中供养的路子才能更好地保证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全省现有五保老人47万多,只有4万多人在敬老院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还不到10%,所以目前的敬老院建设跟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因为养老问题跟当地官员的政绩没有挂钩,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县乡领导对这个问题很漠然,使得仅有的两千多所养老院,因为缺少维护和管理费用,相当一部分难以为继,有的已经关门!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占全国人口74%的农村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00多万,占农村人口的8.2%,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老有所养自是题中之义,如何解决和改善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本报记者刘海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