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物品捐赠如何畅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9:48 南京报业网

  【江苏商报报道】 本报记者卢萍 实习记者陆春花 沈思斯报道

  “我并不是舍不得捐赠,只是意识不到还有这条途径。”

  眼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衣物、家电、电脑、家具等家用物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物品买来了,旧东西如何处理呢?多数人都是廉价处理掉,甚至扔掉,很少

有人能想到捐赠,想到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许非常需要这些物品。

  是我们的市民没有这个意识,还是我们的物品捐赠渠道不够畅通?能不能有一个市场化的解决途径?

  需要的人得不到

  “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台电脑。”南京一所大学的贫困学生这样对记者说。对于这样一个想法,也许是一般人就很容易实现,但对于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的贫困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奢侈的想法。

  王同学来自低保家庭,全家有4口人,除她外还有一个弟弟和父母。父母都没有工作,只能以低保救济金为家庭收入来源。王同学说:“我现在读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电脑是学习必需品。但是读了三年,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了,还是没有一台电脑。一台电脑要几千元,我知道家里没有那么多钱,所以从来没有跟家里人讲过,父母身体都不好。如果有低价的电脑给我们选择多好。”

  同样靠低保户救济金生活的程先生告诉记者,“我家里曾经有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去年坏了后,怎么都修不好,只好作价10元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一年来,没有电视,生活很不方便,我最需要的就是一台便宜电视,但不知在哪里能买到。附近小区很多生活条件好的人,搬家时不要的电器就随便扔掉了,很可惜。”

  想捐的人不知往哪捐

  “我们还是感觉捐赠渠道不通畅。”珠江路一位做生意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租房子时买的旧家具没用了,为了处理它们颇费了我不少心思,也曾想到过捐赠,但因为找不到捐赠渠道,最后一部分家具送人了,一部分扔掉了。”

  白下区的李小姐也告诉记者:“平时经常买衣服,一年下来把一些旧的、款式过时的清出来,以前是送给老家的亲戚,后来老家生活水平高了,旧衣服没人要,我只好扔掉部分衣服。我并不是舍不得捐赠出来,只是当时意识不到还有捐赠这条处理途径,可能是这方面意识不够吧。”

  应运而生的慈善超市

  2003年8月,南京市出现了第一家比较贴近居民的捐赠场所——新街口街道香铺营“一家亲”社区互助社。一方面,困难户可主动前来超市挑选自己急需的物品;另一方面,对于捐赠者而言,提供了一个经常化的渠道。

  两年来,南京的慈善超市发展到了近百家,分布在各个社区。虽然名字各不相同:有爱心驿站、手拉手互助站等,但功能基本类似。

  在香铺营的“一家亲邻里中心”,记者看到展示物品的柜子里面放有折叠整齐的衣物、鞋子、床上用品、油和一台八成新的传真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地方太小,有些热水器、油烟机等都没展示出来。

  记者了解到,这些物品都是居民捐出来的,都是八成新的。捐过来的衣物略微处理后发放给低保户。随后工作人员拿出一张“邻里守望卡”告诉记者,那些比较困难的居民可以凭卡来取自己需要的物品,一般的困难户可以自己过来要求取一些需要的东西,因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了解对方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发放给他们一些物品。

  记者了解到,香铺营“一家亲邻里中心”到目前为止共收到物品捐赠3000多件,资金捐款5万多元。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社区的服务人员,主要是由区民政局管理,区民政局扶持了注册资金5万元。

  尚未有效发挥的功能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身边的人很少有注意过这些慈善超市的存在的。也不知道平时家里的剩余物品可以捐赠到这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南京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黄慧植告诉记者,实际上,慈善超市今年发展得很快,市民可以直接将物品捐赠到就近的慈善超市。但由于各个区的操作模式不同:有的是凭票购买,有的是看人赠送;也没有统一的品牌:你叫“一家亲”,我叫“手拉手”,这样很难形成公信力,也很难联动,无法形成规模,宣传上无法形成优势。造成知名度不高,很多市民还不知道这个捐赠渠道。他说,“慈善超市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旧物捐赠的安全难题

  “日常的物品捐赠碰到两个难题。”南京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相关负责人说,“一个是仓储能力不够;一个是捐赠最多的是衣物,消毒无法解决。”

  据介绍,现在能够日常接受个人捐赠的场所就是慈善超市,但目前的慈善超市面积都很小,没有仓库,也就没有仓储能力,相应的也没有管理能力。

  市民最喜欢捐赠的就是衣物,但衣物不是易耗品,南京市的居民基本上都不需要了,西北贫困地区也许很需要,但日常情况下,政府没有经费下拨,如何运输到西北去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另外,“非典”以后,人们对衣物的卫生问题非常重视,南京目前还没有给捐赠旧衣物消毒的设备。

  “旧电脑、电视等家电产品本来是很受欢迎的,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安全问题。物品赠送进来是个人行为,但发放出去就是政府行为。一旦旧家电漏电电到人或者爆炸伤到人,都需要负责任。因此旧家电不是收过来就行了,还需要有维修检测环节,这个环节也需要大量经费支撑。”

  零零散散的个人捐赠

  在“慈善超市”,可供上柜的捐赠品大多是企业物资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罚没物资,还有小部分是市民的剩余物资。市民的捐赠往往很零散,而且以衣服为主,大件物品很少。

  但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个人捐赠应该是主力。黄慧植坦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显现,如果能形成一个成熟的运作体系,把市民剩余的可利用物资集中起来,帮助困难群体,可减少很多浪费。这是未来慈善发展的趋势。

  待激发的物品捐赠热情

  慈善超市的货源来自社会捐助的物资,这就决定了慈善超市要能持续经营,充分发挥扶贫济困的作用,关键是社会捐助的物资是否充足、供应是否稳定。这就要靠激发广大市民的捐赠热情。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很多市民并不是不想捐出自己的换代更新产品,有些人甚至有很强烈的捐赠欲望。但是,为何一头是低保户们对电脑的强烈需求,另一头是不少市民同样强烈的捐赠欲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少一个方便的捐赠渠道。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蒋影明认为,要解决贫困弱势人群的问题,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激发市民捐赠剩余物品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要设计更方便合理的市民捐赠渠道,比如考虑电话预约上门接收捐赠,尽力发挥社区居委会社会捐助服务点的作用等。

  需要规范有序的流程

  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物品募集完全按照规范有序的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蒋影明介绍:物品募集来之后,由专门机构洗涤、整理、修配,再由价格认证中心的评估师估价,才能上架销售。购买这些商品也能得到消费者权益法保护。同时,财务也应该透明,接受大众传媒的监督。

  如果有了完善的制度,就好比铺好了的路,不愁没有车开。

  良性循环形成的渴望

  蒋影明表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将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二手设备作为投资向贫困地区转移,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并且节约环保。

  慈善超市不一定都是免费提供物品给困难户,也可以评估相应价格用以出售,用其利润,支援贫困地区改善生活条件,支援希望工程。对捐赠者来说,感到他们的多余物资重获使用价值,有一种满足感,更愿意捐献;对于贫困者,买到了价廉物美的商品,满足了需求;对于贫困地区,接受了援助,十分感激。这种捐赠、收集、经营、捐助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样有利于培养生活富裕的一部分人的奉献精神和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分有利,同时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3版《重磅报道》)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