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许敬:站在400米的高度享受地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0:07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江苏第一高楼”——高近430米的绿地广场·紫峰大厦究竟啥模样?它能否承载数百万市民的期待,延续金陵文脉的同时又张扬时代的风采?除了“第一高度”,它还会给南京带来什么?这一地标性建筑的背后又站着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些疑问,南京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绿地集团副总裁、南京国资绿地金融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绿地国际商务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敬。

  “情投意合”,一见钟情

  《南京地产》:从2003年5月南京国资集团以3.8亿元的高价拿到鼓楼的西北角地块开始,有关这一地块开发情况的点滴新闻都会引起南京市民高度关注。上海绿地集团与南京国资集团就此项目的开发达成了什么样的合作?

  许敬:确实,由于这块地处于南京的心脏地带,南京人对它有着特别的感情。这块地上的项目一开始就被定位为300多米高的“地标旗舰建筑”,因此南京国资集团拿下地以后,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特别慎重,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接触和洽谈,其中包括美国一家著名的企业。

  而南京国资集团与上海绿地集团的合作可以称得上“一见钟情”——2003年11月,两家企业开始接触并达成合作意向,同年12月,双方便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上海绿地集团与南京国资集团分别出资60%和40%,组建了运作这个项目公司——南京国资绿地金融中心有限公司和南京绿地国际商务中心有限公司,其工程、管理等人员主要由绿地集团派驻。

  占据制高点,单兵突进

  《南京地产》:但是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南京已经出现了一些与绿地广场定位非常接近的项目,像山西路商圈的银河国际广场和南京国际广场,比较起来,绿地广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许敬:首先,作为“江苏第一高楼”,绿地广场占据了制高点,别人无法企及。

  同样是五星级酒店,也有一二线品牌之分,南京绿地广场引进的则是国际规模最大的酒店管理公司——洲际酒店管理公司。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南京人趁着双休日到上海去休闲购物,再大包小包地扛回来,这说明南京的商业与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绿地广场A1地块的商业定位顶级百货,A2地块则定位为中高档,这是南京的市场空白。

  《南京地产》:目前,南京的新街口商圈与湖南路商圈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而绿地广场“两不靠”,单兵作战,能形成足够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吗?

  许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随着便捷交通的发展、汽车进入富裕的家庭,服务半径的意义已经不大。

  故都风韵,尽在“蟠龙”

  《南京地产》:因为是江苏第一高楼,而且又位于南京政治、商业、文化多重核心的“敏感”地带,大家非常想知道绿地广场·紫峰大厦建成后会是什么模样?它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建筑中的经典?

  许敬:对绿地广场的规划设计,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的领导都高度重视,并且提出了“现代化”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要求。在此指示下,2003年12月绿地广场进行全球设计方案招标,经过筛选后,国内外六家知名设计事务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设计方案国际竞赛,经过由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评委的严格评审,曾经主持上海金茂大厦设计的美国SOM设计事务所中标。对项目设计的精益求精有个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仅幕墙设计方案就七易其稿,目标是在项目建成前是绝无仅有的外立面。另外幕墙采用凹槽内开窗的新颖设计,解决了非典以后特别受到重视的高层开窗通风和影响立面效果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春秋季节的节能,同时还有利于室内新风的补充。

  紫峰“蟠龙”——由两组连续的挑高玻璃中庭组成,而蟠龙无疑是一种地道的中国文化符号,象征着南京十朝故都的辉煌历史。除了营造变化的美感,表现精神的内涵,中庭还具有实际的效用,可以作为酒店的高级接待休息室、聚会场所和会议室;在办公楼层中,凹进的中庭则为每一层多提供了两个转角办公室或休闲空间。

  三历调整,享受地产

  《南京地产》:您算不算绿地的开朝元老?许敬:不算,绿地1992年成立,我1993年进入绿地。在这之前,我在上海建工集团做建筑施工。

  《南京地产》:是不是因为绿地工资高?许敬:换工作后,我的工资只有原来的60%左右。《南京地产》:那您为什么要换工作?许敬:主要是想挑战自己。以前做建筑施工的时候觉得工作很累,做了房地产开发后,我觉得从事建筑施工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概只相当于做房地产开发的1/3。

  《南京地产》: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持币观望的气氛浓厚,这个时候运作绿地广场这样的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大的高难度项目,您觉得压力大吗?

  许敬:运作绿地广场项目压力肯定有,既有资金上的、更有技术上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集团已经经受过几次比较大的压力,第一次是在1994—1995年的调控期,但我们结合当时上海的市政大建设,大规模建设动迁房,绿地公司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第二次是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通过危旧房小区改造来实现了从福利房建设向商品房建设的转移。第三次就是去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对过热产业的调整,房地产业首当其冲。但我个人认为,房地产过热只是个别地区,我们集团在16个省市的开发项目的销售情况就能证明这一点。其实无论大环境好坏,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才是关键。你只有不断地去分析、判断形势,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在竞争中求发展,企业才有旺盛的生长力。

  稀有“物种”,信仰国企

  《南京地产》:我接触过不少浙江的开发商,他们比较倾向于自己做企业,您考虑过没有?

  许敬: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有日本公司邀请我负责其在上海的项目,并且提出了非常优厚的待遇。这些年,还是不断有人拉我,开价一般都超过百万,我从来不心动。

  《南京地产》:这好像不合情理啊。许敬:一般来说,自己做企业的一条重要原因是对经济的考虑,可是我对钱没有太多的感觉,实际上除了日常开销必要的钱以外,更多的钱就只是数字概念了。而在绿地集团,通过参与运作有影响力高水准的项目,个人的视界会得到开阔,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这种发展空间远非一些苦苦挣扎的小企业所能提供。

  《南京地产》:您认为国企背景对绿地的发展是制约还是优势?许敬: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举个例子,因为国企背景和多年的成功开发积累,各大银行对绿地充分授信,而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求爷爷告奶奶也未必能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需要强调的是:绿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大大强化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南京日报记者叶凤珍桑志慧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