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祖国“造血”的潮汕骄子--专访两院院士侯祥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0:50 大华网

  □本报记者李凯

  侯祥麟,潮汕骄子,中国顶尖科学家。一部新中国石油科技事业的成长史,是以侯祥麟为杰出代表的一代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奋争史。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几多沉浮,他以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投身革命科研事业,将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书写了气魄恢宏、壮丽绚烂的传奇人生。

  风起云涌年代,他从南海之滨的汕头走出,奔赴国难,寻求真理,革命青春激情燃烧

  “木棉树都这么高了!”今年9月,93岁的侯老在北京家中抚看记者从家乡带来的旧居照片,微笑着感叹。

  1912年兵荒马乱的年代,侯祥麟出生于汕头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呵护下度过快乐的童年。幼年的侯祥麟,曾在市区联兴里南面的小巷,吃着井水浸得清凉的西瓜,曾在夜色里仰望满天的星星,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在商业街附近的小图书馆,遍看《水浒》、《三国》。

  “我上小学时,班主任是个热血青年,在课上给我们讲日本侵略中国、阴谋灭亡中国的种种事实,每年5月9日‘国耻日’,还带领我们这些小孩子上街游行。老师个子很小,可是他慷慨激昂的样子我至今不忘。他是第一个在我心灵中植入了抗日救国信念的人,在这段日子里对我影响最深。”

  战乱烟云笼罩,侯祥麟14岁离开家,乘船到上海上初中,继续他未竟的学业,从此踏上了寻求真理、矢志报国之路。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开放、图强、奋斗精神融入骨髓的潮汕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闯出一片新天地。从上海、北京,到长沙、重庆,直至远渡重洋,负笈美国,热血青年的侯祥麟求学探索,奔赴国难,在同呼吸共命运之中,痛感国家与民族深重的苦难,毅然投身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

  “原子核中蕴藏着极大能量,如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巨大威力。”在上海,中学老师倪怀祖的话让他终日畅想着搞原子能研究,狠狠打击帝国主义。“九一八”事变爆发,在燕京大学化学系勤奋攻读的侯祥麟再也坐不住了,奔走街头散发传单,山海关前慰问将士……1938年4月,抗日烽火连天,在长沙的一间小屋里,侯祥麟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他面对列宁的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在重庆,为了中国军队战时最急需也最短缺的油料,侯祥麟和两位燕大同学一起,从就地取材的桐油和菜籽油里,每天为战车炼出一两千公斤宝贵的汽油和柴油。

  1945年,侯祥麟远渡重洋,负笈美国。身处异乡,梦萦魂绕是中华,他把进步思想带到了留美的学生中,与几个党员组织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会”,学会中先后有300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回国创业,不少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和顶梁柱。

  1950年秋,38岁的侯祥麟带着化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放弃麻省理工学院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回到祖国,在开拓中国石油化工事业道路上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半个世纪以来,他以惊人的勤奋忘我工作,他的一句话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8小时出不了科学家”。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他坚持自主创新,带队力克难关炼出“争气油”,为共和国输送“黑色血液”,自强不息屡创奇迹

  从零出发,绝地求生。每逢重大挑战,侯祥麟奋力“出击”,绘就雄浑激越的生命轨迹,最有力地展现潮汕人天生不服输的坚强品格。

  1963年12月人代会上,周恩来总理自豪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这一令人自豪的宣言,正是缘于侯祥麟带领我国炼油工作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祖国造出了源源不断的“黑色血液”。

  共和国同样不会忘记,在“战鹰”展翅飞翔中,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上,无不凝结着侯祥麟和同事们的心血,展现出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工业血液”的贫瘠,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那时街上,一辆辆无油可用的汽车“背着”沉重的煤气包,如负重的老牛一样喘着粗气……新中国正面临全国性“油荒”,急需维持国家运转的“血液”。更严重的是,关系到国防安危的空军部队也因缺油无法起飞,毛泽东主席为此忧心忡忡地感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是转不动的。”

  国内试产的航空油料,在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时均出现喷气发动机火焰筒严重烧蚀问题,无法投入使用。那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每次见到侯祥麟几乎都要问航空煤油研制情况:“搞不出航空煤油来,我们过天安门都得低着头啊!”有一次他甚至“威胁”侯祥麟:“你们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就把你们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

  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侯祥麟带着百余名科技人员,几乎每天都泡在现场,研究、试验、失败;再研究、再试验、再失败,终于找到了火焰筒烧蚀的原因,攻克了这个难关。1961年,我国自己炼制出合格的航空煤油,1962年正式供应民航和空军。

  “要搞出中国自己的‘争气油’!”1959年,面对外国专家的不屑和嘲笑,肩负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研制任务的侯祥麟顿发豪情。

  3年自然灾害,让科研人员个个面黄肌瘦。侯祥麟带领大家,建厂房、查资料、剖样品,平地起家。在这场无烟的战斗中,面临化学中毒和爆炸的危险,有的工作者牙齿脱落,或脚趾烧断,白血球骤减……千辛万苦,侯祥麟团队攻坚克难,闯过一个个技术难关: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全部试制成功,一举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1962年10月,侯祥麟组织研究开发“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新工艺技术,人称“五朵金花”,并于1965年全部开发成功。在侯祥麟的辛勤“浇灌”下,继“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等4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又横空出世,被誉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创新和奉献。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灵魂;而奉献,是我们科学研究的目的。”这是侯祥麟的心声。

  身为泱泱大国“战略之魂”,他高瞻远瞩,决断果敢,九旬高龄受总理重托“挂帅出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侯老一生,两任总理赋予重托。

  1957年,侯祥麟参与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性工程。

  2003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登门拜访侯祥麟。陈设简朴的客厅里,粉红色的康乃馨生机盎然。看到侯祥麟老人身体健康、思路清晰,温家宝十分高兴。温家宝与侯祥麟一起坐在沙发上,促膝谈心。温总理说,国家将要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侯老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侯老能够参加这一工作,但是考虑到您已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

  总理的话让侯老深为感动。91岁的他欣然接受了总理的嘱托,再次“挂帅出征”,主持“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此举事关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身为泱泱大国的“科技帅才”、“战略之魂”,侯祥麟始终以战略家的眼光审时度势,以卓越的智慧和远见,一次次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和科技事业作出指导——

  1955年,侯祥麟认识到工程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5位科学家共同发起,建议中央和国务院成立中国工程院。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科技事业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原油产量跨过了一亿吨大关。然而,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等关联企业分属多家管理。“这些企业都以石油为原料,不搞综合利用,怎么得了?”侯祥麟心急如焚:旧格局不打破,石油化工难谋大发展!受托中国科协,侯祥麟以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名义,主持百余人论证,写出《关于合理利用一亿吨原油的若干建议》,上报国务院,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侯老积极促成我国加入“世界石油大会”这一公认的权威性世界石油科技论坛。在他不懈努力下,第十五界世界石油大会1997年在北京隆重召开,新中国石油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1996年10月17日,侯祥麟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捐出奖金50万元,设立了“侯祥麟基金”,以激励炼油和石化专业青年人才的成长。这项基金,被我国石化专业的学子们视为中国石油化工学术的“诺贝尔奖”。

  进入21世纪,侯祥麟意识到我国能源形势的严峻和节能的迫切需要。2005年春节前,侯老向工程院提交了一份名为《节约型社会初步探讨》的建议书。此后,中国工程院组织33位院士进行了座谈,向全社会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议。如今,看到这一问题举国重视,全民动员,侯老感到无比欣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爱国爱家,以博大的胸襟无私奉献,一片冰心在玉壶,生动演绎汕头精神

  “只要是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我都乐意去做。”海阔天空,海纳百川,大海养育的儿女有着大海般的胸怀。这位出生在汕头的科学泰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以开阔胸襟描绘了恢弘壮丽的人生诗篇,生动演绎了汕头精神。

  “一生中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对许多地方的记忆已经淡薄了,唯有家乡永远在我心中,历久而弥新。”

  故园情深,思乡愁浓,汕头是侯祥麟心中一卷不老的图画。他常常念叨:“家乡的经济发展得怎样?老百姓生活如何?”多年来,只要一有机会,他都会想方设法,为争取重要项目落户汕头而努力。家乡人来京,有事向他请教,他都热情接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身为特区顾问,多次回过汕头,他热切地盼望着,汕头能成为经济更加发达、文明富裕的美丽现代城市。

  侯老的父亲侯乙初老先生曾任汕头市聿怀中学第一任校董会的董事长。1997年初,学校拟建综合楼,需拆掉以侯老先生名字命名的小礼堂“乙初堂”。校领导专门打电话征求侯老意见。他一听马上表态:一切以学校的利益和需要为重,你们拆吧。解放后,侯老两次捐出家产。50年代他在北京工作,遂将汕头的房子“镇园”捐给了当地政府。1981年春,广东老家传来消息,县里落实政策,将归还侯家祖上的40多间房屋,价值百万元以上,只须由侯祥麟签字即可移交。思量再三,侯祥麟复信:国家百废待兴,教育先行,房产宜办教育,全部捐给国家……

  “先办国家的事,再办自己的事。”侯祥麟为大家舍小家,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2004年6月25日,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的侯祥麟,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向温家宝总理和各有关部门作汇报。他字斟句酌,条分缕析,从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分析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赢得总理和与会者一片赞扬。此时,他夫人李秀珍女士病重,已是弥留之际。当侯祥麟结束汇报、赶到病床边时,与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伴再也没能睁开眼看一看他,和他说上一句话。他紧紧地握住妻子的手,心中痛楚无以言喻。

  侯祥麟淡泊名利,热心助人。作为中科院的资深院士,按规定侯祥麟每月可领百元交通补助费,但他坚决不接受,再三催促后才领取,积攒下来交党费,一次便交了8000元。“文革”期间,扣发工资,落实政策后,他又将补发的6000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他指导过很多人写论文,但没一篇署他的名。他爱才惜才,举贤荐能。1965年,在时任石科院副院长侯祥麟的举荐下,20多位40岁以下的年轻人被推至领导岗位,其间包括3位副院长。1986年7月8日,侯祥麟成为第一位获得“马太依国际奖”的中国科学家,一回国,他就把2.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给国家。

  这位世纪老人心明如月,胸怀坦荡:“我和中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有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终生不悔;作为一名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

  求学于战乱时期,成长在党的怀抱中,归国于新中国最需要的时候,发展于祖国建设时期,成就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侯祥麟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他是真正作为“民族脊梁”的人民科学家,他对党和人民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的战略胸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永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是汕头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林琳、蔡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