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绿色革命"的摇篮访国际水稻研究所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5:58 人民网

  10月30日,我们从马来西亚槟城,直飞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前来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采访。

  创建于1960年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位于菲律宾北部内湖省洛斯巴洛斯,这里也叫温泉镇,它坐落在绿树掩映的睡美人山上,景色十分优美。国际水稻研究所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的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与菲律宾大学洛斯巴罗斯分校(相当于农

业大学)比邻而居。这使我们自然想起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和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尽管格局类似,但环境实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着实令我们深思。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映入眼帘的却是“世界水稻陈列馆”。可见国际水稻所把水稻的宣传放在首位。门首两侧有总统阿罗约对该所的题记。也有泰国国王的赠品。最令人注目的是先人用的犁、耙、鼓风机等物品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样式的草帽。这些,似乎把我们带到原始的农耕时代。两个人用水桶在庄稼地里淘水的雕塑,好象在向我们述说亚洲国家至今沿袭下来的落后生产方式。接待我们的该所新闻官邓肯•麦金托什说:“要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必须要用科技。”

  稻米是全球近25亿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目前,全世界有122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其中,发展中国家所产的稻谷占全世界稻谷总产量的95%。从地域分布看,90%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集中在亚洲。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高质量、高营养水稻的要求越来越多。邓肯说:“国际水稻所开发的所有水稻品种、材料和技术,都用来无偿提供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绿色革命”与“新株型”

  中国学者彭少兵博士开着汽车拉我们沿着350公顷的水稻田参观时,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

  1966年,亚洲受灾,大片庄稼被毁,国际米价攀升至十年新高。为了让人们铭记稻米供应的重要性,联合国农粮组织(FAO)首次将1966年定为“国际水稻年”。正是这一年,IRRI推出了“IR8”水稻品种。不仅比当时所有的热带水稻品种都高产,而且其适应范围广,被誉为“世界稻”,“IR8”从种到收只需120天,每年收获3季。有作家有感而发写道,“强健的‘IR8’就象福特T型车,几乎可以去任何地方”。后来“IR8”种子传遍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出的半矮秆小麦品种一起,成为“绿色革命”的发源地。

  国际水稻所有世界各地的雇员1000多人,在这里的任何一个科学家,只要一提到中国的“超级稻”,都十分佩服。副所长王韧博士是中国的著名学者和拔尖人才,他跟我们谈了“超级稻”一词的由来。

  1981年,日本开始实施“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项目,技术路线采用中国籼稻与日本粳稻杂交。到1990年,育成了“明之星”、“奥羽326”等超高产品种,小面积稻谷产量已接近每亩900公斤。但是由于存在适应性窄、米质差、不适合日本国情等问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启动了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潜力为目标的“新株型育种”项目。由此提出了“新株型”的概念。印籍美国科学家Khush博士等从大量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供体亲本,采取“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杂交”的方法,1994年育成的“新株型稻”,其产量在热带旱季小区试验中可望达到每公顷12.5吨,传媒以《新“超级稻”将有助于多养活近5亿人口》为题进行报道,从此,“超级稻”这一名称,传遍全球。然而,IRRI的新株型品种由于结实率低、充实度不够等问题,并未大面积种植。但“新株型”品种却在全世界许多国家被用作育种亲本。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一场杂交稻全国攻关大协作。1996年,我国农业部启动、组织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在吸取日本“超高产”和IRRI“新株型”的基础上,我国超级稻育种项目采取了“新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品种(组合),并开始在生产上较大面积地推广应用。中国超级稻被誉为“绿色神话”。大大丰富了超级稻的理论内涵,拓宽了超级稻技术的培育新途径。然而,IRRI的“新株型”水稻也在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袁隆平有一比,“新株型稻是虎,杂种优势是翼,两者结合必定如虎添翼”。

  把中国“超级稻”推广到世界

  在国际水稻所,我们专家采访了所长罗伯特.S.瑞格勒(Robert.S.Zeigler)。罗伯特说,国际水稻所主要工作是对水稻的研究、推广和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宗旨是致力于改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水稻生产。

  从1989年以前,IRRI在26年间选育出从“IR1”——“IR74”水稻新品种,无偿为世界上提供。后来调整了策略,不再搞品种,只是研究生产、栽培、管理技术及水稻生产的社会环境。研究农民们怎么使用新技术来增效增收。为世界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优良育种材料。这样,才能增加水稻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减少生产成本,通过增收和高产,来保证水稻的低价格,使城里人买粮食不需花很多钱而得到更多的实惠。罗伯特说,“我们的合作对象很多,不光是政府,而且跟非政府组织、国家农业科技系统、企业、媒体等合作。”

  王韧副所长曾在中国农科院当过副院长,对合作十分清楚。他补充道: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有50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与CGIAR进行了合作。先后有40多个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获省、部和国家级的成果奖。中国在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间,育出水稻新品种25个,都有国际水稻研究所赠送的材料。而这些优良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增产,具有世界意义。

  “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内容广泛。”罗伯特所长说,合作涉及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物品种改良与选育、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生物防治、生物技术、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扶贫、农产品加工利用、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等。

  据介绍,我国自1984年以来,对世界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捐款总额为550万美元,而从CGIAR获得的直接项目经费总额达到1194.20万美元。对我国的农业攻关项目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先进稻米研发的大国和生产消费大国的中国,能给CGIAR提供较大的资助。除了合作研究,CGIAR也可把中国的超级稻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以产生更广泛的世界影响。”罗伯特博士的一席话表达了他内心的渴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