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软能力”不足制约大学生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6:08 新华网

  为期一周的“全国人才市场第三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日前结束。服务周期间,在贵州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上,约1.6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共有3256人达成初步意向。记者注意到,很多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抱憾而归。大学生求职难的原因很多,“软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软能力”不足与理想岗位失之交臂

  

“软能力”不足制约大学生就业
求职者们在贵州省人才市场招聘会上递交个人求职简历。

  一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向记者倾诉,他找工作一年了,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勉强找到了,但干不了多久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太难了。

  记者在贵州人才市场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用人单位在对应聘大学生进行评价时,都会提到专业知识不错,但“软能力”不足。

  所谓“硬能力”,是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所谓“软能力”,是指创新、团队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

  一些用人单位介绍,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像“花瓶”一样,听起来是大学生,可实际工作能力却比不上高中毕业的老员工。

  贵阳花溪香辣椒制品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林兵先生则认为,优秀人才应该不同于学校评选的优秀大学生,当然学习成绩好说明这个人可能非常能吃苦,也可能非常聪明,这一点也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但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在工作中就是一个优秀人才。比如市场营销岗位,也许一个课程学得非常好的大学生,并不具备作为优秀营销人员的基本素质,它包括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因此,一个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不能单纯从考试成绩上来体现,而是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总和。

  贵州扬帆有限公司负责人才招聘的肖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选择标准主要有几个:首先要喜欢自己的职业,爱岗才能敬业;注重团队精神,因为很多工作要求员工通力合作,特别是现代企业讲求集团式经营,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要好,面对失败不泄气、敢于承担风险;具有优秀品质,善于与自己竞争,而不是考虑怎样击败对手。她说,招聘会来了好几次,要从刚毕业的大学生里挑选合适的人才实在不容易。

  “软能力”培训应运而生

  小雨今年21岁,大四学生。她在一家公司接受形体训练已有一个月。她告诉记者,如今的职业女性都很讲究外在形象,包括长相和气质等。她对自己的外表很有信心,但气质不够好,想通过训练让自己更完美。

  

“软能力”不足制约大学生就业

  求职者们与招聘方交谈。

  小雨介绍,许多师哥师姐回校来,对同学们传授找工作和工作中的经验,都说如今文凭重要,工作能力重要,言谈举止也不可小看。

  小雨说,她现在不仅参加形体训练,还参加口才训练班,希望通过培训,自己能够在找工作或将来的工作中落落大方,口齿伶俐。当然,也希望帮她在将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能够胜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种偏重内在修养的培训方式在贵阳渐成气候。过去的培训市场多为计算机、英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方式,大多以考证为目的。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当众讲话、人际关系、形象礼仪、心里素质等“软能力”培训方兴未艾,与强调考试的主流培训相比,这种培训偏重完善内在修养,受到青睐。

  在贵州省人才市场工作的顾先生介绍,现在企业召聘、选拔员工时,越来越注重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个人气质等方面的素质,并把这些看作与专业能力同样重要的取舍因素,致使相关培训应运而生。

  据介绍,一些人在学校时,学业以外的方面锻炼不够,因此也影响了找工作或者在工作中的发展。因此,很多人纷纷求助于“软能力”培训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对大学生来说,应聘时如何着装得体、如何能打动人心,这些细节看似简单,但处理不当会使人陷入尴尬,也会失去心仪的岗位。

  例如,一些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应聘时“摆酷”能凸显个性,殊不知这样反而暴露了自己修养的欠缺。也有的大学生一看面试官就怯场,因此不免显得小气、心虚。

  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个企业招聘的员工有得体的礼仪和优雅的举止,这是一种外在表现,可为企业增色,企业愿意接受这样的人。“软能力”培训的兴起,正好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它超越了知识、技能培训的范畴,更贴近素质教育的本质。

  “软能力”培训应正式进入大学课堂

  据了解,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消极等待上级帮助确定工作步骤、程序和方法,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利于思维和工作创新,这是“软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软能力”不足制约大学生就业
一位读者在贵阳市一家书店的考研图书专柜边浏览。

  一些用人单位呼吁教育机构不仅教会大学生专业知识,“软能力”培训也应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了解社会,强化不足,这对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上手工作很有帮助。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高校对毕业生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课时普遍较少,多是讲座形式,内容也多是相关政策和求职技巧,大学生们感到实用性差,指导性弱,比较乏味。他们希望学校多花些精力,把就业指导课上得更精细、更实用。

  贵州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高校很少关心大学生的“软能力”培养,特别是大学生在求职前,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清楚。大学生培养问题,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软能力”培训,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起码应从大一就开始抓“软能力”培训。

  他认为,现在就业成功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小,市场需求却日益挑剔,而高校的“软能力”培养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加强这方面培训的力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大学、企业、政府等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大学开设“软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校、政府举办招聘模拟、企业提供社会实践的舞台等。

  这位教授说,人才的成长是长期的,“软能力”的提高同样如此,学生们应从方方面面去留意,在学习、生活中也能汲取营养。个人工作能力是多方面素质的总和,既有“硬能力”,也有“软能力”,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