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访谈:毛树春谈栽培技术与转基因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6:22 人民网

  

访谈:毛树春谈栽培技术与转基因棉
毛树春接受视频采访

  12月16日上午9:30―11:00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栽培室毛树春主任做客人民环保论坛,就“从栽培角度看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话题与网友交流。近期,环保论坛将就“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与自主科技创新”这一主题,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系列访谈,敬请关注。

  >>进入环保论坛视频

  往期回顾:中棉所所长喻树迅谈科技创新与转基因抗虫棉

  [主持人——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蒋建科]: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我们“自主创新与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论坛的第二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毛树春研究员,毛老师工作平时非常繁忙,年底的工作更加繁忙,今天为了回答网友的提问,专程从陕西赶到了我们的现场,做完这个节目,他又要赶赴山东,对毛老师百忙当中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非常感谢。

  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棉花栽培听起来似乎和老百姓生活比较遥远,作为栽培专家,您能为我们讲一讲棉花跟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对于普通的农民和市民而言?

  [嘉宾毛树春]:我们有一句俗语:农民以衣行,住行衣为主。棉花作为纺织品的主要原料,其生产、消费跟整个棉花产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制棉业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自身的穿衣问题,还解决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去年我们纺织品出口980亿美元,占到整个国家出口总值的16%,今年纺织品出口1100亿美元,所以棉花和棉花产业、纺织品出口的关系非常密切。

  [蒋建科]:农民种抗虫棉效益如何?

  [毛树春]:效益是不错的。从两个方面来讲。抗虫棉主要是抗棉铃虫。棉铃虫92、93大爆发以后,给棉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棉农谈虫色变,通过科技进步,通过引进外国品种,使我国抗虫棉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棉农现在不存在谈虫色变,而且劳动强度降低了。

  [蒋建科]:您还同时从事一些宏观的软课题研究,能否就抗虫棉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

  [毛树春]:自1992、93年,棉铃虫大爆发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了13、14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我国的抗虫棉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93棉铃虫大爆发以后,中棉所密切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国产抗虫棉品种,在防治棉铃虫危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阶段是和美国岱棉公司共同研制的抗虫棉品种。第三阶段是以国育抗虫棉为主的。今年抗虫棉种植的面积占60.4%。从美国引进来的品种在只占27.4%。这是我国抗虫棉研发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应用方面硕果累累的一个重要体现。

  [蒋建科]:我们有句话俗话叫“好马配好鞍”,用在棉花栽培方面,就是良种良法相配套。有好的转基因品种恐怕还要有好的栽培技术相配套。您能告诉网友,转基因抗虫棉的栽培技术和普通棉花的栽培技术有什么不同吗?

  [毛树春]:你说的问题非常重要。良种棉花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在从事抗虫棉科研以来,经过上述一些阶段的实践,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和普通棉花比较,抗虫棉在栽培和普及上确实有一些不同。如抗虫棉的前期生殖体,生长要快速一些,这是抗虫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抗虫棉对土地的营养性要求也比普通棉花高。另外,抗虫棉种植面积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棉花早衰面积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抗虫棉的栽培上,要适当地加强研究。所以抗虫棉的产量高低是基于上述这些方面的综合情况的。

  [蒋建科]: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与自主创新”,我们在栽培技术方面有哪些创新,有没有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标志性的成果?

  [毛树春]:转基因抗虫棉存在“前期早发,后期早衰”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根壮苗的想法,采用了促根剂的技术。棉花早衰属于根基衰,“人老心老树老根老”,棉花的早衰也是根的问题,我们研究了一些调整棉花根系的问题。另外,在生产上,我们比较强调重视有机肥。

  [蒋建科]:技术有获得专利的吗?

  [毛树春]:有。我们已经获得一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蒋建科]:一共几项专利?

  [毛树春]:我们申请了最低七项成果。今年明年陆续能获得专利。

  [蒋建科]:网友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对于人和环境有没有害,您作为专家经常下乡搞栽培技术的推广,您了解的情况是什么?

  [毛树春]:从1991、92、93年开始,到现在为止,转基因棉的研究重点一直是抗虫棉。棉花的主产品是皮棉,另外棉花还有大量的副产品。棉区的棉农主要是食用棉籽油,而把棉籽皮作为肥料。这几年使用抗虫棉的副产品没发现有异常的情况,我们现在吃的棉籽油很大一部分是用转基因抗虫棉制作的。棉区的农民更喜欢吃棉籽油,而且棉籽油榨出来的东西比较黄亮。

  [蒋建科]:我们还以为很少有人吃这种油。

  [毛树春]:另外棉籽皮是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蒋建科]:您说棉花转基因以后,这些毒蛋白到哪里去了?

  [毛树春]:这些毒蛋白在棉花生长期内自身发生生物降解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非常希望跟植保专家,还有环境监测专家,进行深入地研究。我们建议国家,即便现在没有问题,也应该继续监测,这非常重要,一旦发现有异常,发现后可以研究对策。虽然现在没有发现问题,但是不能说不搞监测,何况监测投入的成本非常之少。

  [蒋建科]:棉农种抗虫棉以后,收入比过去多了还是少了?农民的效益究竟怎么样?

  [毛树春]:长江流域种的抗虫棉主要种的是杂交棉,一亩地可以收350公斤籽棉,按今年的价籽棉一公斤6块钱计,300公斤就是1800多块钱,产值非常高,对棉农增收起到很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种植抗虫棉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由于打农药而发生的农药中毒人数减少。这就是技术带来的效益。

  [蒋建科]:我们知道您主持了软化科学的研究,特别是您创造性地提出了棉花生产景气指数,作为中国优质棉网的总监,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您怎么会想起要做棉花生产景气指数,据我知道,03年您的生产曲线跟04年棉花实际生产的结果基本吻合。作为科学家您是怎么做这个事情的?

  [毛树春]:你分析得非常好。提出棉花生产景气指数是有几个大的背景的。经济全球化以后,农业种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于是上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来,什么赚钱种什么。这个题目确实很大,谁能够来回答这个题目?无论谁回答这个问题,都要进行研究。另外,当确定种什么作物以后,还要确定作物生长情况是否良好。最后还要解决把农产品卖给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对作物产前、产中、产后都要进行科学研究。

  我们一直在研究棉花,因此对棉花产量关注最多。加工流通业、棉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也非常多。我们希望用一个指数来进行数学化的衡量,于是就提出了中国景气棉花指数的概念。我们应用这个模式成功地预测了2003年棉花指数是黄金年,籽棉一公斤达到9块,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高价位。接下来,棉花种与不种,价格会怎么样?主要是立足于棉花产棉的潜在性问题。还有,我们通过研究中国棉花生长指数来解决棉花长得怎么样的问题。这个指数于2004年已经在郑州上市,棉花长得怎么样,这个指数就可以告诉市场。长得好与不好跟最终的产量有关。这个指数使棉花信息透明度和信息的科学性向前提升了一步,在整个棉花产业起到了一定作用。

  [蒋建科]:03年预测很准,据我了解,您手底下有五千个数据采集点,这是不是您预测准确的根本保证?这五千个点都在什么地方?

  [毛树春]:是的。我们建立了一支信息产业队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按照我国棉花分布,以1500个优质棉县做样板,然后抽取了5千个户做样本,样本的变化就反映了总体的变化,有一定可比性。第二、我们有一支信息加工队伍和信息综合诊断队伍。这里面有1700多个人进行工作。这套资源叫做中国棉花第四套数字资源。

  [蒋建科]:根据你的景气指数,你能不能在这里,以个人的观点向广大网友展示一下,06年棉花生产是什么状况,价格走势怎么样?

  [毛树春]:根据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我们对明年,甚至包括“十一五”期间进行预测,有几个新的发现。第一,我国棉花生产又上高台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棉花需求的总量也将遇上高台阶,需求拉动生产,棉花生产应该是呈大的走向。第二、棉花在质量需求又上高需求,纺织品既要满足出口的需要,还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第三、新世纪棉农节约又上新台阶。明年棉花生产形势会呈回升发展,价格呈现一个相对理想、合理的价格状况。

  [蒋建科]:您现在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您觉得社会地位高不高?您做这个工作快乐不快乐?特别是您的棉所是在一个农村,平时生活条件各方面都比较艰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毛树春]:我觉得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解决农业生产涉及的问题,为农民、为棉花生产能够做一点成绩,做一点贡献应该是最大的满足。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觉得做农业科技工作者不好,我觉得非常好。有自由度,我可以下田。

  [蒋建科]:但是人家觉得下田很辛苦。

  [毛树春]:农业研究,尤其搞应用科学研究的,必须下田,不了解棉花长得怎么样,不知道农民想什么,我们出的题目,就脱离实际。对于我的助手,我就鼓励他们,多到农村去、多记、多看、多问。到农村去一定要多记,哪怕只是一段,这一段可能对您将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我给你讲一件事,1992年我在河南省,那时候是总理制定的棉花项目,我的自行车坏了,我到车铺修车,老乡说,你来修车不要钱,还修得非常好。到有些饭店吃饭,老乡说不要你钱,老乡非常欢迎你下田,你下田很多人围着你,问你这个棉花怎么样,那个棉花怎么样。他们感觉很满足,我们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老百姓非常希望我们多跟他们交流、沟通。

  [蒋建科]:说起这个我想起一个小故事,90年我们跟验收团到河北,当时也是到一个县城,早晨起来到县城边上吃早点,人家问你是什么专家,我说我们是国家验收团,是农业科学家。那个主人听了,说:“农业科学家下田,吃饭不收钱。”

  [毛树春]:他拿棉花问题跟你说。棉花品种好不好?他们会问很多的问题。这个棉花生了什么虫,怎么治,他问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情况,你帮他解释,他非常满意,我们也觉得很欣慰。

  [蒋建科]:我们报社有些职工,家也在农村,每年问我种什么种子?我就推荐我们所的种子,之后效果确实很好。您从事农业科学家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而且您对我们媒体在宣传方面有什么建议?

  [毛树春]:我觉得现在媒体关注科研和生产非常好,要把一些想法、建议和一些科普性的技术,通过媒体传达给农民。我们很希望媒体建立起跟农民的联系。很多农民跟我联系,我非常认真地给他回信,告诉他种子在什么地方买?我告诉他到正规的地方买种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