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静海寺警世钟缘何“束之高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2:48 人民网-江南时报

  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夜开始,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诞生地南京静海寺拥有了一口世人瞩目的大钟———警世钟。这口附着众多寓意的大钟提醒前来参观的人们勿忘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不过,从今年6月开始,警世钟被搬进了新建的钟楼内,使参观者难以目睹它的真容。一段时间以来,本报陆续接到一些市民反映,要求将警世钟“解放”出来。

  新闻链接>>>

  静海寺初建于明永

  乐年间,成祖朱棣为了远扬国威,同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往来的关系,任命郑和为总兵,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郑和成功完成使命后,成祖为了褒奖郑和,敕建并赐名“静海寺”,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静海寺警世钟由南京市大中小学

  生及各界人士捐资、南京著名的铸造艺术家王钟泉铸造。该青铜大钟重3.5吨,钟体高1.842米,寓意中英《南京条约》于1842年议定。钟的肩部有12只和平鸽,它象征着12亿中国人民永远热爱和平;钟裙之上是两条龙,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象征着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二龙之间是南京市的市花———一朵盛开的梅花,也是钟的撞击点。一道回纹环绕钟体,寓意着香港与祖国割不断的血脉情缘,钟体正面有“警世钟”三个大字;钟的两侧刻有572字铭文,记述了从《南京条约》胁迫签订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段沧桑历史。钟背面镌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钟的声音浑厚洪亮,可延续两分多钟。

  A

  “钟到哪里去了?”

  “那口钟呢?钟到哪里去了?”两个老年人在静海寺的院子里四处张望了一会儿之后,隔着办公室的门向田践询问。

  静海寺史料陈列馆的馆长田践女士当时正在跟本报记者谈着这口钟带来的困扰。她笑着说:“你瞧,天天都有人来问我,他们来了都要看这口钟,找不到就来问我。”

  田践的办公室就在静海寺原东配殿后面的一间小屋内。160多年前,就是在这座东配殿内,清政府的代表和英国代表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在不远处的长江里,停泊着火力强大的英国军舰。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把香港割让给英国。静海寺从而作为香港“漂流”的起点而进入亿万中国人的记忆,直到1997年,当香港回归时,静海寺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1997年6月,由南京市大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捐资,一口重3.5吨的青铜大钟铸造完成,被命名为“警世钟”,悬挂于古静海寺东配殿基址院子的中央。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之夜,南京各界人士聚集在这口大钟旁,警世钟被撞响155声,这个场面经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震撼了全世界。

  1999年澳门回归时,这口警世钟再次被敲响。

  此后,在纪念日或节日,人们都会来到警世钟周围举行撞钟仪式。

  但是现在的警世钟已经不在这个曾经热闹的院子里。2005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对静海寺遗址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静海寺门前广场上建了一座2层的钟楼。警世钟目前就挂在这座钟楼的二层。

  B

  “束之高阁”的警世钟

  已经有不止一位市民向本报反映,警世钟挂进钟楼以后,参观很不方便。本报记者为此专门前往静海寺察看情况。

  田践馆长得知记者来意后,亲自带着记者去参观了钟楼。她说:“我们也接到很多参观者的反映,而且在我们接待参观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静海寺的钟楼在扩建后的静海寺门前广场上,是一座二层小楼。从外面看,整座建筑比较封闭,看不到里面的内容。在钟楼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说明警世钟就在楼上,凭静海寺的门票可以入内参观。

  钟楼的一层内摆着一个柜台,里面有一些旅游纪念品,一位工作人员坐在柜台后面。柜台的右侧是上楼的楼梯口,楼梯只能容一人通过,而且在上下楼的时候,身高超过180厘米的人很容易碰到头。上到2楼之后,可以看到警世钟就悬挂在那里,不过由于空间狭小,人们无法绕大钟一圈,只能看到钟身内容的大半。整个2楼的参观空间只能容纳5个人左右。

  田践说,假如要搞一个撞钟仪式的话,这里连架设摄像设备的地方都没有。在接待大的参观团队的时候,让每个人都看到警世钟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田践介绍,因为静海寺是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接待上百人的团队是常事,最多的时候一次可能会来10多辆大客车,上千人同时参观,这个时候,如果一组一组上楼参观警世钟,耗时太多,几乎成为不可能。而原来警世钟架设在院子里的时候,参观团队只需要排队顺序绕过大钟即可,而搞撞钟仪式的时候也不会存在什么困难。

  据了解,由于警世钟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铸造,因此钟身的图案、文字内容非常丰富,其功能本来就不仅仅在于钟声,视觉效果也极为重要,如果近距离参观不方便,就会令其失去部分重要的功能。

  C

  陈列馆:教育功能应优先于建筑风格

  静海寺史料陈列馆的馆长田践告诉记者,静海寺是国家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世钟又是静海寺里关注度最高的教育载体,因此应将警世钟的功能放在首位,一切建设都应围绕警世钟的功能来进行。

  田践说,静海寺扩建工程是由区政府主持的,馆里基本没有参与,当初只知道要建一个钟楼,但是不知道到底会建成什么样子。后来钟楼建成了,区里决定把警世钟移到钟楼里去,才发现不是很适合参观和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参观者对此很有意见。后来馆里打报告给区里,要求对钟楼进行改造,希望能够把钟楼二楼四周的墙壁和栅栏去掉,让人们能够在楼下就能看到警世钟,以利于更好地发挥警世钟的作用。但是区里的答复是,静海寺扩建工程的设计者不同意这个改造计划,认为这样会破坏整个建筑群的风格,因此区里决定,尊重专家意见,暂不进行改造。后来在馆里的强烈要求下,设计者同意将钟楼二楼南北两面的栅栏去掉,相当于开了两个窗户,让大家能够看到警世钟的一部分。

  田践认为,警世钟并不是一座寺庙里的普通的钟,而且静海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寺庙,因为要保持静海寺的明代寺庙建筑风格就要牺牲警世钟的功能,这是很难理解的。

  “我们心目中的最好的办法是另外找个地方,像原来一样,让警世钟开放式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既然已经造了一个钟楼,那就只好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对钟楼作适当的改造。”田践说。

  D

  区政府:同意馆方,尊重专家

  针对警世钟功能发挥和静海寺建筑风格保持之间的矛盾,记者最近采访了下关区政府静海寺扩建工程总指挥王富强。他表示,钟楼的设计是按照明朝寺庙的形式设计的,设计时考虑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要让参观者能够参观,接受教育,二是警世钟本身已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需要保护。现在钟楼能够满足这两个要求。

  他说:“我们倒是赞成田馆长关于充分发挥警世钟教育功能的观点,但是我们也要充分尊重专家意见。我们跟杜顺宝教授沟通过多次,但是他坚决不同意,因为他觉得再对钟楼进行改造就会不伦不类。”

  E

  设计者:

  事先不知道要放警世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杜顺宝是本次静海寺扩建工程的设计者,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盖钟楼的时候,下关区政府并没有提出要把警世钟放到这个钟楼里,当时的工程名称就叫“静海寺扩建工程”,当时双方讲好布局设计上按照明代寺庙格局来设计,所以现在的钟楼也是严格按照明代钟楼的形式来做的,楼上的空间的确很小,因为并不是按照大量游人参观的功能做的,做成两层也是为了声音共鸣和传播的需要。

  据杜顺宝教授介绍,静海寺管理方曾经跟他提了几次改造的问题,他最终同意将钟楼南北两面的窗子打开了。

  “但是对于将四面的墙壁全部去掉这个想法,我还是坚持了我的意见,因为即使打开了,上面的活动空间还是很有限,人们从下面看也还是很困难,还是很难让警世钟发挥功能。破坏了钟楼的风格又达不到效果,还不如不做。”他说。

  杜顺宝表示,即使当时甲方(下关区政府)提出搞一个满足警世钟功能需要的钟楼,我也不会支持,因为放在这个地方,钟楼的尺度太大,会破坏整个建筑的格局,比例失调。

  “我建议警世钟还是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比较有利于群众参观和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他说。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17日第十九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