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马卡丹

  村道弯弯,坚实的水泥路顺着山坡,自村头盘上村尾;鳞次栉比的新房,夹着星星点点的旧屋,自村尾延至村头。村头,那株已逾300年的大榕树舒展枝叶,代村人迎迓远方游客。正是水稻收割季节,黄灿灿的田野上奔走着妇女、老翁、孩童的身影,房前屋后,只留下鸡鸭鹅犬的和鸣:咯咯、嘎嘎、呃呃、汪汪……

  游人就在鸡鸭鹅犬交响曲中逶迤而来,蜿蜒而入。这个叫做发坑的山村,是怎样勾起人们的向往啊!发家、发财、发迹、发达、发展、发……日趋时尚的今天,谁不想发呢?更何况这样吉祥的村名,竟出自新中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之口。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毛泽东,给人的印象总是斗争、造反、破旧,似乎极少使用“发”这样的字眼。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因了什么样的机缘,竟让伟人亲自为之命名“发”呢?这或许是毛泽东唯一命名过的山村了。哦,多么好的福气啊,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何况此身已至,又怎么能不让热切的目光穿梭扫描,期盼沾一沾福气,撞一撞“发”的大运呢?

  一个手势穿云破雾而来,模糊,渐次清晰:遥遥的北京,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伴随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震撼世界的声音,手臂那么有力地扬起,久久、久久……在发坑,伟人的手臂也是那样高扬吗?或许不会。面对簇拥着他的衣衫褴褛的贫民,他的手势更多的应该是平和与亲切。追寻发坑的历史,从遥远的流金泻银的“银坑”的传说,到18户流落他乡、30户漂流乞讨的“衰坑”的现实,漫长的衰透了的岁月,在村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的烙痕!伟人的目光柔和、沉重,再也不能叫“衰坑”了,叫“发坑”吧,有共产党领导,“衰”再也不复返了,贫苦大众必将实现心中的热望:发!伟人发自肺腑的声音,在1933年12月的阳光下定格,嵌入大榕树那深深的年轮。

  一个“发”字,带给了发坑人多么大的震撼啊!为着“发”,全村88%的青壮年走进了红军的队伍,只有130户人家的村庄,竟有170多人参加了红军,牺牲的烈士高达近百人,有两户人家兄弟3人全都牺牲在战场上,人称“红色三兄弟”。“发”的热望浸透了烈士的鲜血,120级台阶的上杭县才溪镇烈士陵园与发坑遥遥相对,站在村头大榕树下,巍峨的纪念碑衬着蓝天白云映入你的眼帘,让你禁不住心头一懔,恍恍惚惚掂出了“发”那沉甸甸的分量。

  这之后是多么漫长的没能“发”的年代!三座大山推倒了,“发”却没有如期而来。为发坑命名的伟人,再没有把“发”挂在嘴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中,“发”离得越来越远。困惑的发坑人,劳作在毛泽东曾经调查研究的田头,一遍遍期盼:发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起来呢?

  闯深圳,从老区到特区,像当年父辈举起梭镖闹革命一样,今天的发坑儿郎举起榔头,汇入了特区建设的队伍,又是88%的青壮年离乡远征,田野再次交给妇女、老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掘了“发”的真义,发坑人奔得欢啊!当幢幢新房在旧房基上矗起,当家家电话连接起老区与特区,当户户家庭迈进小康的门槛,毛泽东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发坑发了吗?走在鳞次栉比的新房之间,走在起伏错落的水泥道上,听着大榕树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闻着炊烟中淡淡的饭香菜香,你不由得有些沉醉。饱经沧桑的大榕树可以作证,发坑确实发了,发得实实在在,红红火火。岂止发坑,中国农村众多的村落,不少已经迈进或正在迈进“发”的行列。小康之路或许并不遥远,可是,今天的城乡,今天的你我他,有多少人真正领悟了“发”的深层内涵?

  “发”是什么?“发”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叠加,它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发”不仅仅意味着温饱、小康、甚至豪富,它更指向社会的和谐发展,指向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向人的全方位提升。在这个意义上,发坑,还有一段多么遥远的路!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7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