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白羽云中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周涛

  刘白羽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我在天山脚下闻讯愀然。本来是想写点什么,又觉得没有资格———既不是刘部长的直接部属,也不是刘先生的门下弟子,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错失了向白羽先生深入了解的机缘。人性中有一种对自己过于敬慕、向往的事物畏惧、逃避的倾向,我不例外,而且这种心理还表现得格外强烈,既敬且畏,既狂且卑。当然,还有一

些在特定时期因了某种误导产生的幼稚偏见。这些,都使我错失了和白羽先生的缘分。

  大海始终在呼唤一条沙漠里的河,而那条河却迟疑着不肯放胆东流进入海的怀抱。

  其实从更大的背景上说,我和刘家兄弟———刘肖无(刘白羽的哥哥)、刘白羽是缘分不浅的。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新疆作家的身份,一个是军队作家的身份。这两个身份恰恰都是在刘家兄弟的统领之下,刘肖无是新疆文学界的领导,刘白羽是总政文化部部长。结果是我和这两位领导人的关系竟然完全一样,都是起于误解导致疏远。

  到了1984年,总政文化部组织了一批军队作家赴老山前线,在昆明军区,我第一次见到刘白羽部长。他颀长的身材,灰白头发,绿军装,红五星红领章,披一件海蓝色风衣,那个风采,全军独一份。翩然一只云中鹤,众鸟鸣时唳一声。人家那才叫潇洒,是战士,是诗人,是文坛旗手,是儒雅将军。那是一个现代文人与我军高级干部的巧妙融合,哪一样也不少,哪一样也不多,融成一体,就是刘白羽。

  作家上前线,既不能开炮,又不善射击;拄杖登山,气喘吁吁;上阵地要数名战士警卫,吃午饭与军长政委抢面条;担惊受怕,度日如年。当时有些怨懑刘白羽,搞这个名堂有什么必要嘛,徒劳无益,给部队增加负担。当时不理解,但是时过境迁,意义毕现,包括我,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山岳山岳,丛林丛林》不正是因为这次两个多月的艰苦体验才写出来的吗?这还是应该感激刘白羽部长的深谋远虑,可是,我竟然在那部作品里影射刘白羽是“红衣主教”。蓬间雀呀,真是一只蓬间雀!蓬间雀和云中鹤之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还有相当长的人生道路要走才能理解。

  一晃到了1989年夏天,我到北京搞电视片《望长城》,几个军队作家说“刘部长要请咱们几个到他家坐一坐”,我自忖刘白羽对我不太熟悉,也不很注意,就说:“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钱钢说:“那怎么行,刘部长这次主要是见你。”于是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了刘白羽家,他的家比我想象得要小,而且朴素。但是刘白羽是一个大人物。既谓大人物,就是指那些有信念,有襟抱,有操守的人。这种人住在哪里,哪里就有君子之风、高洁气象。刘白羽一边谈话,一边始终在注意我、观察我,我感受到了白羽先生亲切、重视的目光。之后我不断听到别人传过来刘部长对我的评价和推荐,看来他丝毫没有介意我对他“红衣主教”的影射,他说“周涛不仅诗写得好,散文写得更好”。他还向一些请他写稿的重要报刊推荐,让他们向我约稿。

  最后一次见到白羽先生,是全军文艺创作会议上,他坐着轮椅来看望大家,白发红颜,风度依然。我远远地望着他,心想,他真是心系着军队的文艺事业,他真是把这些人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倾注心血。他是个革命者,也是个名作家。他爱着大家,大家也爱他。作一个这样的人还有遗憾吗?

  白羽云中鹤,

  红星绿野丹。

  此身虽飞去,

  高唳在人间。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7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