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甘肃团组织被誉为“劳务大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6:3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狄多华

  “是团组织给了我们深造的机会,给了我们这些贫困子弟抉择和挑战命运的机遇……我们将铭记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就在前几天,团甘肃省委收到一封新疆来信。信的结尾处,是20名年轻小伙子的联合署名。

  这些正在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攻读采矿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小伙子们,3年学习期近9000元的学费由委培方承担,3年后拿到大专学历,将全部进入乌鲁木齐环鹏有限公司就业。有谁想到,就在两个月前,他们还是甘肃农村家境贫寒、高考落榜的“准农民”。

  信的执笔者罗志虎,来自“苦甲天下”的定西。12月14日晚与记者通电话时,罗志虎仍然不能抑制内心的激动:“我们20个人现在凑到一起谈心,都难以相信我们真的是在上大学!”

  罗志虎们不是在做梦,他们的机遇是由团甘肃省委倾心提供的。团省委经过积极努力、实地考察,和隶属于团新疆区委的新疆青年就业服务中心达成协议。由对方每年为甘肃提供300个委培名额,学员培训合格后在新疆当地安置就业。

  10月12日,团甘肃省委送走包括罗志虎在内的第一批学员。时隔1个多月后,又有53名学员踏上了西去新疆的列车。他们将在新疆乌鲁木齐煤矿技工学校学习3年后就业。同一天,与上述学员一起参加出征仪式的还有25名藏汉农家子弟,他们去的是上海。在上海,他们将拿着每月四五百元的生活津贴,接受为期两年的免费培训,之后到上海万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业。

  “要让农民富裕,首先要减少农民。”今年以来,在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甘肃,团甘肃省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投入大量精力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

  除去和新疆、上海签订协议,实施“农村青年+团组织+用工企业+学校”的委培就业模式外,团甘肃省委还与江苏、北京等地团组织进行了劳务输转项目对接,输转农村青年1000多名。各市州团组织也积极与其他省市区团组织对接项目,输转农村青年1万多人次。

  甘肃省直机关有关人员赞叹说:“缺钱少物的团组织,能有如此成绩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他们切实做到了送出去一个稳定就业一个,有效实践着甘肃省政府提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走出甘肃的目标。”

  12月4日,甘肃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徐守盛在见到有关报告后欣然批示:“共青团甘肃省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有组织地进行青年的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维护权益、发布信息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实质性工作,好多做法值得在面上推广。”

  团甘肃省委副书记柳鹏告诉记者:“一年时间,我们因为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争取党政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创建培训基地,实施项目对接,多管齐下,才有了今天的这点成绩。”

  据团甘肃省委青农部部长张小平介绍,近一年多来,团甘肃省委联合甘肃省农牧厅、财政厅,积极参与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省21个县市区培训青年农民6万人次,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务工能力。此外,团省委联合省劳务办编写《甘肃农村青年外出务工100问》,免费向青年农民发放3万册,为农村青年在就业、维权等方面提供了指南。同时举办全省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百题万卷”读书竞赛,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去创业成才。团省委创办的“农村青年创业网”,如今已成为农村青年钟爱的外出务工信息平台,点击率不断飙升。

  团甘肃省委并不满足于这些。早在2004年9月,他们就联合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牧厅等6家单位,拿出了《甘肃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目标是用4年时间,创建50个转移就业培训示范基地,50个农村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培训10万名农村青年。

  他们的探索和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团张掖市委通过努力工作,初步形成了“农村青年+团组织+挂职干部+用工企业”的劳务输出模式。与江苏、深圳、青岛等省市的10家企业签订劳务协议16份,组织输送务工青年1200名,是甘肃“组织对接型”转移就业的典范。

  团干部被江苏等地媒体亲切地称为“劳务大使”。团酒泉市委成立专门的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帮助4000多名青年就业,是甘肃“中介服务型”转移就业的典范。此外,他们充分利用“青年星火西进计划”,实施“东西互助型”转移就业。

  短短时间,在团组织的精心对接和有效联络下,甘肃农村青年在外树立了良好的劳务品牌。“定西保安”、“张掖保姆”、“天水白娃娃(家政)”等品牌,在京津、江浙一带小有名气。如今,有外地的用人单位主动找到团甘肃省委,要求对口输出劳务。而甘肃的各级团干部也乐于“成人之美”,争做“劳务大使”。

  讲起这些变化,团甘肃省委书记王永前深有感触:“作为共青团组织,就是要为各级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的成才、就业服务。通过有效改变他们的命运,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政府解忧,为社会作贡献。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党政所需、青年所盼、团组织能为的工作结合点。做多数人受益、青年急需、能起长久作用的事,投身‘第一要务’,把竭诚服务青年落到实处。”

  本报兰州12月1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