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 创新 为了可持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6:3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黄勇 通讯员 丁云兵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共青团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对于青年的无限责任和自身拥有的有限资源的矛盾,以

及共青团的社会教化职能和青年个体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的匮乏已成为目前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社会化、事业化以及项目化等已成为共青团的普遍共识,溯其根本,就是要推动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稳定持续地推动共青团工作,是当前团组织面临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团组织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敏锐地研究青年需求的变化,以创新的思维和精神设计开展工作,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可贵的收获。

  在蚌埠团组织的团干们看来,共青团作为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社会团体,其根本定位不是去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不断完善社会服务职能,要从依靠教育、活动方式组织动员青年,向依靠教育、服务方式组织动员青年转变。他们坚信,客观分析青年问题、切实服务青年,是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操作青年项目,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典型创新案例一:“希望之家”

   33名孤儿命运的逆转

  家在安徽怀远县包集乡的周燕侠今年14岁,才上小学3年级。由于父母双亡,她跟着年近七旬的奶奶艰难度日,终于挨到12岁上了学,但由于家中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学杂费再免,生活还是问题,眼看着书快要读不下去了。今年8月30日,由团蚌埠市委和该市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大型企业共同设立的以助养助学农村孤儿为宗旨的“希望之家”,让小燕侠等33名父母双亡的孤儿的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

  11月10日,记者来到蚌埠市区凤阳东路的“希望之家”,见到了活泼可爱的小燕侠。尽管一问到父母的事情,泪水便夺眶而出,但她却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快乐,到这里3个多月,我都长了好几斤肉了。

  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孩子们没有到“希望之家”马路对面的行知学校上学。上午10时许,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4名青年志愿者给几名英语成绩不好的孤儿补课(因为孩子们过去在农村基本没有接触过英语),一下课,孩子们立即集中到院子里快活地玩耍,几名年龄稍大的女孩子则帮着“希望之家”专门聘请的厨师徐伯伯摘菜。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开始动议的“希望之家”,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希望工程的延伸和已坚持近8年的“爱心助学”行动的拓展。团市委在工作中了解到,希望工程能解决孩子们的学习费用,让孩子们上得起学,但农村很多父母双亡的孩子虽然有祖辈或亲戚监护,实际上生活无着,特别是跟着没有经济来源的祖辈的一批孩子,生活现状更是令人心酸。由于有监护人,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他们享受不到福利院的关照,长期处于缺少帮助甚至无助的状态。对这些孩子来说,助学的前提是先“助养”,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把“助养”和“助学”紧密结合起来,才是对他们切切实实的关爱,也是对长期以来的一个工作空白点的有效填补。

  团市委的动议很快得到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老总的响应。身为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的这位老总早就在寻思为农村的孤儿做点什么,但一个企业要做这样的好事,有很多实际的困难,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企业与团市委的合作很快碰出了火花,利用企业空置的幼儿园办个“希望之家”,通过正规的法律程序,在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把农村的孤儿们集中领养过来,在附近的学校集中上学,由企业提供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和费用,就可以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团市委发动遍及全市3县4区的团组织积极推荐、申报,经过3个月的报名筛选和资格认证,今年8月初,33名入住“希望之家”的孤儿终于产生。为确保此项工作的规范顺利运作,团市委专门制定了《助养助学工作实施细则》,细则中规定助养助学由团市委、资助人和资助对象的法定监护人签订3方协议,并当场进行法律公证;细则还明确,除了给孩子们提供资助之外,还为孩子们集中居住的“希望之家”提供专门的、从社会公开招聘的专业管理、教育人员。

  团市委和企业的创新之举一传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公证处免费公证、医院免费为孩子们体检、教育局则协调学校为孩子们每年减免近5000元的杂费……这一崭新的平台更令当地大中专学校青年志愿者们趋之若鹜,短短3个月来,已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高专等近10所高校的志愿者约300人次前来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或是与他们联欢。记者采访的当天,还有2所高校的学生组织主动前来联系圣诞节为孩子们演出、跟他们联欢。团市委利用这一平台推出的“爱心超市”捐赠活动,也引起超乎寻常的反应。现在,“希望之家”专设的有4间屋子的“超市”里,由全市团组织捐赠的孩子们过冬的线衣、棉衣、保暖鞋、图书及各种学习用品堆成了小山……

  案例分析及相关链接:

  助养助学趟出“救助”新路

  “爱心助学”行动早在1998年就在蚌埠市各级团组织启动,通过“六个一百”活动,打响了“爱心助学”工程品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掀起好几轮捐赠高潮,运作几年来卓有成效。但捐款的筹资模式毕竟过于单一,必须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地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才能确保其生命力。

  几年来,团蚌埠市委先后与该市大型企业积极协商,筹资成立“蚌埠市特困大中学生救助基金”,与市商业银行达成每年10万元爱心助学资金的捐助协议,指导各级团组织和各大中小学校普遍建立爱心助学基金;与高校联合开通特困大中学生“绿色通道”,以高校免一点,基金捐一点,勤工助学挣一点的形式,帮助一些特困大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每年举办的大中学生暑期职业阅历拓展中,向社会各界寻求部分“爱心岗位”,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回报,解决短期贫困问题;通过团组织向全市银行、供电、邮政、书店等各个网点发放100余个“爱心助学”找零捐款箱。

  正是在这些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团组织针对“筹资有限、实际扶助效果有限”这一薄弱环节,不回避工作难点,着眼于建立长效的救助机制,积极寻找工作空白点,积极与有条件的企业共同合作开展针对孤儿的助养助学活动,从而使“爱心助学”活动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希望之家”场地建设硬件投入约200万元、维修20万元,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费用投入是1年15万元(不含每年15万元的预备医疗费用),这些投入如果靠团组织一家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团市委通过恰当的资源整合,依靠创新的思路,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为了确保“希望之家”救助规模的扩大,团市委目前正积极为“希望之家”申请法人资格,方便接受社会捐助,以便让一家企业的义举能有效带动更多的义举,让更多的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爱心的浇灌。

  典型创新案例二:扶持“河归派”创业

  腰杆硬了 王海关踌躇满志

  从蚌埠市区驱车约1小时,就到了固镇县新马桥镇。马路边最醒目的一道风景就是拥有10个标准化大棚、占地30多亩的“海关蔬菜生产交易基地”。室外是寒风阵阵,蔬菜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高产的优质西红柿秧长得一人多高,果实挂满枝头,令人欣喜。

  基地的负责人、25岁的王海关从18岁开始打工。5年后,手头积攒了一小笔辛苦钱的他,在团组织“扶持河归派创业行动”的号召下,承包了这片蔬菜基地。为他撑腰的,是这一行动不断提供的可观的创业资金。团市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蚌埠地处淮河,我们将返乡创业的青年命名为“河归派”,不仅是名称的简单改变,更着眼于思路的革新和对农村青年创业热情的激发。

  团蚌埠市委在扶持城市下岗待业青年创业取得初步成效后,将服务青年创业的工作重点瞄准了农村。资金这一瓶颈如何突破,让团组织煞费苦心。为了取得金融部门的认可,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帮助有志向的青年人会诊,确定创业方向、筛选创业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将农村青年的创业类型分为起步型和发展型2种,分别向金融部门提供了详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资金需求情况调查表,体现了团组织为了青年利益、积极争取支持的诚意和信用。

  在此基础上,他们再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最终联合城市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颁发了面向不同类型创业青年的资金支持方案,起步型创业不低于5000元,发展型创业则最多可达5万元,并且将贷款的利率降低、期限从1年放宽到3年,从而为王海关这样的有志青年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王海关告诉记者,像他这样规模的养植大户,每年光是年关前后的育苗关键时期、薄膜滴灌等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就需要五六万元,资金一旦跟不上,就会步步吃亏,影响来年。团市委推出的创业行动扶持计划让他获益匪浅,否则他不会2年就干到了30亩的规模。现在他的想法是为下一步的蔬菜深加工和出口积累底气。

  案例分析及相关链接:

  突破政策资金瓶颈

  早在1996年,团蚌埠市委就争取到劳动部门的支持,通过举办“下岗青工插花技能免费培训班”、“下岗青工调酒技能培训班”,着眼于开拓第三产业就业市场,帮助青年就业。通过培训,40余名青年顺利就业,其中以“天堂鸟”花店创始人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已成为蚌埠市青年创业的典型,为青年通过多种方式就业,多种渠道成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团市委了解到限制这项工作的最大制约就是政策资源不足。为此,在2002年启动“青年再就业工程”时,他们就开始注重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政策资源的同时,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出台一系列政策。一是通过与劳动部门沟通协商,将蚌埠市下岗青工技能培训列入了市劳动保障部门失业培训序列,每人每期200~300元培训费用的划拨,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二是与企业合作,争取到有利于青年创业的内部政策,如光彩青年创业园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减免半年房租、免费送货、超低价房租(门面房价以场内房价计)等政策,给初期资金紧张的青年创业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三是争取到市财政部门支持,出台了《蚌埠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操作规程》。

  相比较城市来说,农村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的政策限制更多,贷款的额度有限,还款期限很短,不利于创业。团组织将突破瓶颈作为工作创新点,积极做好争取政策的前期项目选择工作,为最后的政策出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工作的深入,在贷款利率和期限的规定上都有针对性。

  典型创新案例三:读书俱乐部

  一张会员证带来的实惠

  1999年,蚌埠市正式启动“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成立“蚌埠市青少年读书俱乐部”。第一年,主要是通过团组织内部发文件号召、倡议,读书俱乐部会员名额采取计划分配制,活动影响不大。于是,团蚌埠市委开始寻求有形资源,依托社区团组织和政府的社区文化建设专项经费设立书屋。

  同时,团市委还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设立“新世纪冰心书屋”,并且将读书俱乐部本身的企业化发展作为推进读书计划的重头戏。商家也看中了大批青少年顾客及家长们带来的旺盛人气,争着与俱乐部合作,俱乐部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受到青少年的普遍欢迎。(详见2003年12月9日本报一版《在“有形服务”上下功夫团蚌埠市委推进读书计划服务青少年成才》一文。)

  案例分析及相关链接:

  不断加强造血能力

  在“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团蚌埠市委明确了以活动为主导,以阵地为重点,以服务为手段,共享社会资源,符合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他们成立了“蚌埠市青少年读书俱乐部”,组建了读书协作网,聘请了专家指导团,建立了“新世纪书屋”,成功地举办了5届“青少年读书节”系列活动,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广场书市”。

  着眼长远,他们在市青少年宫建立了新世纪青少年读书俱乐部阵地,开辟了面积70余平方米的图书借阅区,协调了3万余册青少年读物。团市委不断与全市图书和学习用品销售单位广泛联系,目前已发展会员协作网30多家,使青少年会员手握一张俱乐部会员证,无论是在书店、邮局购书订报,还是在商店买纸买笔,在电影院看电影,都可以享受打折,甚至可以捧着好书到麦当劳餐厅,享受一杯免费红茶。而商家们则从旺盛的人气中获得满意的回报。

  他们采用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聘请了社会专业人士负责俱乐部的经营与发展。目前,俱乐部在固镇县和五河县已建成2个分部,拥有个人会员2万余名,并开展了农村流动图书车,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服务于青少年求知成才。

  目前,一家经营少儿用品的企业看中了“读书俱乐部”广泛的社会影响,意向以每年20万元买断所有活动的冠名权,此合作协议正在洽谈之中。

  好马配好鞍。团市委还找到了在幼儿艺术培训中结识的合作伙伴———冰心奖全国评选委员会,那里不仅有每年经权威评选的冰心奖获奖少儿作品、图书,还有冰心老人生前设立的读书基金。双方一拍即合,首批20个配备3000多册优秀图书的“新世纪冰心书屋”在社区的文化中心挂牌,成了读书俱乐部的青少年们最喜欢的去处。

  在加强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方面,蚌埠市团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操作项目,将冰心奖少儿才艺培训项目引入蚌埠,在蚌埠市淮河文化广场科技图书馆开辟了7000平方米的培训场所,提高了培训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实现了经济利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