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规划先行5年构筑大南京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7:39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 在南京的发展史上,“十五”的这个5年,让多少南京人热血沸腾:

  经济总量实现千亿元跃升;利用外资、财政收入、旅游实现倍增计划;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1155亿元,超出“九五”期间2倍;城市化水平从70%再提高6个百分点……现代化南京高速发展之势跃然纸上,喷薄而发。

  从300平方公里到477平方公里,规划先导位置确立,5年时间筑起大南京格局

  在刚刚过去的5年中,南京从囿于明城墙“螺蛳壳里做道场”,到大力实施“一城三区”战略,如今,老城,山水城林秀丽宜人;河西新城,规模初具处处透着现代化气息;仙林、东山、江北3个新市区更是个性突出布局完善,一座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程茂吉告诉记者,5年前,区域竞争的主体开始转化到城市,国内掀起新一轮城市发展高潮。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之一、江苏省省会,南京必须跨出城墙,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参与区域竞争,并在区域竞争中立稳脚跟,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风格。

  2001年,抓住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之机,提出了“进一步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重点培育新市区;加快主城新区开发,提高旧城改造质量;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近期发展策略;

  同年10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疏散三集中”战略措施、加快发展“一城三区”的建设方针,并确立了规划在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南京城市框架迅即拉开,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时的300平方公里扩张到2004年时的477平方公里,年均增加40平方公里,是1990年至2000年间平均扩张速度的4倍;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由70%提高到76%,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吸引力日渐增强,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达到70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达到120万人……南京,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建议建设的20个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确立南京要发展成为1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南京,用超前的规划谋略,培育出以都市发展区为载体的大南京格局,进一步发挥了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实现70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地区规划全覆盖,凸显历史文化,在快速扩张中保持城市个性

  一位长期参与河西新城建设的人士告诉记者,河西中部堪称规划引导城市建设的范例,在建设之初,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中心区城市设计,一步一步细化,再一步一步落地,再到如今初具规模、处处透着现代化气息的新城。

  成功的范例绝非偶然。“十五”期间,围绕“一城三区”的建设需求和沿江开发战略、绿色南京、老城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实施需要,南京开展了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具体项目达200多项;

  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规划的起点和标准;

  在“规划全覆盖”理念引领下,南京“一城三区”总体发展规划、一批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相继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达700平方公里左右,覆盖南京近期经济建设的所有地区;

  2004年,有关部门先后委托市城调队对南京展开特色调查,并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合作,对中山陵、牛首山等特色风貌区“精雕细刻”,以使城市的精华地区更富韵味;

  改革规划内容,集中力量把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侵害的公共、市政设施用地和六线(河道蓝线、文物紫线、高压电力黑线、轨道交通橙线、绿地绿线、道路红线)严格控制起来,使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大的优化格局。

  有专家告诉记者,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随着社会进步,公众将更加关注环境品质和历史文化。

  保护南京的古都特征、弘扬城市特色这一价值观在南京得到了普遍认同:2001年,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提出,未来城市将“全力保护尚存在的,发掘可现的,多方式提示曾有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范围从单一的注重文保单位,逐步发展到重视优秀近现代建筑、古树名木等各种历史文化资源;

  2002年,开展了“南京近代非文物优秀建筑保护对策研究”,系统梳理并分门别类地提出了保护和改善要求;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完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12片自然风景优美、独特的环境风貌保护区,和10片文物古迹集中或能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一一划定,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在规划的引导下大规模展开。

  在“十五”期末,南京老城已开始显山露水,装扮一新,让日日生活在其间的市民们自得其乐,南京城也以自己的历史积淀,抒写着城市个性,被美国规划协会秘书长苏杰夫等专家喻为“是中国少数快速发展同时又保持其城市品质的大城市”。

  步行600米有地铁站,步行5分钟有绿地,南京每年40多项专项配套规划为城市现代化做注脚

  地铁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标志。今年9月3日,全长21.72公里的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为了这一天,规划部门在用地控制上整整严格把关了20年。

  市规划局局长周岚曾表示,城市发展,交通须先行,设施须配套。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南京规划必须进一步强化完善南京都市圈的交通设施服务效率,加强都市圈发展区内城镇间的交通服务和设施配套水平,全面增强市政公用设施的保障、供给能力,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正在评选的2005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十件大事”备选条目直白地反映出这一规划引导思路,22个备选条目中,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新火车站投入使用等14个备选条目直接与城市的基础配套有关。

  2002年,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完成,调整后的轨道交通线网共13条,总长度达420公里。如今,已经运营的地铁一号线使河西与主城中心时间距离只有15分钟。规划完全实现后,在主城中心区,95%的居民步行不超过600米就能到达一个地铁站,都市发展区内,70%的人可以在40分钟内乘地铁到达主城中心区;

  2004年,老城绿地优化布局近期规划编制完成,为近期绿地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5年内,主城95%以上的居民走出家门300米,步行5分钟就能找到一片歇脚的绿地。目前,有36块绿地已先后成形,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憩的乐园;

  每年40多项专项配套规划逐步完善着城市的机理与功能。主城道路规划使城市交通由“经六纬九”的纵横式变为网络状、立体式;主城与新市区通道规划使城市各组团间的联系更加便捷通畅;主城变电站选址规划为城市电网建设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主城、新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让生活其间的人们重新领略到碧水的柔美;污水干管选线规划使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日趋完善,为长久保持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打下坚实基础;商业网点规划则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最大的便利……

  规划由理想变成现实有一个过程,但在先进的规划理念引领下,南京健康发展的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将越迈越大。

  南京日报记者师擎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