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一五”三手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7: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12月13—14日召开的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为“加快产业发展年”。

  “十一五”蓝图中,成都将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三最”从西部到中西部、从综合实力到综合竞争力,

两处变化,三字之差,目标瞄准跨越新高度;根据省委八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四川“十一五”规划建议,成都将由原来的“三中心两枢纽”建设成为“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新增“新型工业基地”);成都人均GDP将从2500美元提高到4200美元,跨越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一既是黄金发展也是矛盾凸显的时期。

  新的目标,新的起点,新的动力,“十一五”中的成都值得期待!

  新谋略:科学发展

  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更多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更多地关注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多地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

  解读:综合实力是静态的,体现现状;综合竞争力是动态的,涉及多项指标,评价体系更注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制造资本等成长性因素,从综合实力到综合竞争力,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意味着市委、市政府的发展观念已从原来单纯看增长速度到更注重全面考核。

  “成都也有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在腾飞,中部在崛起,西部处在开发中,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十届五次全会分组讨论中,新津县代县长巫敏形象地分析了我市三环经济圈发展的现状。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本是更大范围内的决策层考虑的问题,但在此次全会上,加快城镇体系规划建设、调整优化发展布局等议题中更加强调了市域功能分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其实,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市委全会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在推进发展中,更多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更多地关注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多地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

  “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城乡一体化等重大决策和各项发展已为‘十一五’勾画了明显的思路和途径。”提到“十一五”,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肖百冶教授满怀期待。

  在“十一五”期间,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个个关系民生的工作更加受到重视。

  更大的目标已经制定出来了。

  14日,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肖百冶告诉记者,从“西部”到“中西部”,地域范围变大了,对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对全市人民也是更大的激励。

  市政府参事、市政协委员王进认为,虽然成都的许多指标在中西部名列前茅,但别人也在发展啊,应该有危机感。综合实力是静态的,体现现状;综合竞争力是动态的,涉及多项指标,评价体系更注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制造资本等成长性因素,要求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

  “从综合实力到综合竞争力,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意味着市委、市政府的发展观念已从原来单纯看增长速度到更注重全面考核,这评价体系的变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王进告诉记者。

  肖百冶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强调转变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强调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到集约型,发展理念上更新,这在我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有很多工作摆在面前。

  巫敏认为,“十一五”应加大对第三圈层区域的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金嘉祥认为,应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

  新战术:技术创新

  规划:加快建设高科技成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建设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

  解读:技术创新是专家的事情,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政府的事情。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辆“车”不能跛脚,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要着力推动出口拉动。加大出口的质量和数量,更多要依靠科技含量多的企业。

  本月底,成都地铁一期工程项目将正式开工修建。构建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打造“畅通成都”,满足了许多市民的心愿。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不仅要解决出行难的难题,还要解决经济增长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畅通经济发展的通道。

  在前进中,我市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水平与新形势下特大城市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劲不足,资金、能源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肖百冶认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强调优化发展的内在品质,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科技含量越高、经济质量越高。”

  王进告诉记者,如果经济发展单靠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有限资源的供给是不行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

  这几年,我市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高科技成都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有一些不足。肖百冶认为,过去,我市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靠投资拉动的比重较大,长期下去,经济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应转变到自主创新上来,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辆‘车’不能跛脚,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要着力推动出口拉动。加大出口的质量和数量,更多要依靠科技含量多的企业。”

  王进把自主创新遇到的资金支持难题比喻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钱却有钱。“科学家研究发明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技术创新是专家的事情,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政府的事情。”王进认为,目前,我市有大量从事科研活动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这是创新的平台,应该得到有效整合,应该用市场股份制体系的方式来整合,建立一批工程中心。

  “自主创新也需要政府加大体制上的创新,政府对高科技的投入应该与GDP的增长同步,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分散使用的科技资金打包进行阳光操作,集成支持自主创新,同时还要吸收社会各界的资金,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问题。”王进认为。

  新布局:产业集群

  规划: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培育和完善产业链,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汽车、鞋革、家具等产业集群,把成都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解读:重大产业化项目投产后,不仅填补了我市在相关方面产业的空白,还能带动形成相关产业群落。在加快产业发展中,政府要注意培育金融的产业集群。现在,大企业不缺资金,但中小企业怎么办?我们不只需要一家银杏酒楼,还需要很多能满足一般收入市民的大排档、小餐馆。

  目前,我市的汽车年产量很低。市汽车产业推进办主任刘志聪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市的零部件配套弱,物流成本高。

  零部件配套正是产业链条上的“兵”和“卒”,缺一不可。肖百冶告诉记者,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更加注重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

  “产业集群”由三个要件统一构成:规模、产业链、空间集聚,既要有龙头龙身龙尾,也要有大龙小龙。说起这个话题,王进举了一个例子:江苏省昆山市市长买回一台手提电脑,请工作人员全部拆解,800多个零部件中,发现有500多个是昆山制造的,其余200多个是外地制造的,他指着那些零部件告诉招商局的干部:这就是下一步的招商重点。

  王进认为,成都要加快产业发展,必须提高认识,这不是一句空话。要加快产业发展,必须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少给企业开空头支票。“产业链上关联企业很多,成都在招商引资中,也应该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有目的地招商,这种效果大大超过为投资者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措施。”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成都工业的发展质量关系全省的布局。在省委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成都从原来的“三中心两枢纽”变为“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新型工业基地)。

  在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我市所辖的区(市)县被分为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和特色产业发展区。2006年“加快产业发展年”的措施中,工业将作为重中之重,我市将以更实的举措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动新增工业项目向集中发展区聚集,以更快的节奏培育引进重大工业项目;优化对工业发展的服务。

  肖百冶告诉记者,制约我市产业链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产业链条不长,单个产业多,配套的产业少,带动的企业不多;物流成本太高,我市不沿江、沿海,成都到上海的物流成本与上海到纽约的一样。要成为西部的物流中心,必须着力降低成本,产业才会有更快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让劣势变为优势。比如‘十一五’期间,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投产后,不仅填补我市在相关方面产业的空白,还能带动形成相关产业群落。”

  “现在,大企业不缺资金,但中小企业怎么办?我们不只需要一家银杏酒楼,还需要很多能满足一般收入市民的大排档、小餐馆。”王进认为,在加快产业发展中,政府要注意培育金融的产业集群。“如果我们的金融街上有50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需要资金支持时就有保障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