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抵达真相的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8:11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叶向群

  一个星期前,本报社会新闻版刊发了《孩子,哪里有你温暖的家?》,你读到的是温暖、感动;昨天,本版又刊发了后续报道《“养女送人”背后疑云重重》,你读到的是郁闷乃至心痛!同一个故事,一前一后感受相去天壤,岂是一个迷惘了得。

  一位读者来电说,第一篇报道他是噙着泪水读完的———纵然人心不古,真情犹驻人间;而当他看完第二篇报道,脑子一团乱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叫人如何看得清楚明白!

  如从善意猜度,韩国新当年从垃圾堆里捧起弃婴韩帅时,应该动机纯粹。人性的光辉在那一刹那,一定照亮了他那张饱经风霜的面孔。问题很可能出现在父女俩流浪途中某一次不经意的获助。初尝爱心“甜头”,心路的指针有可能划向恩恩相报,也有可能坠入嗜“甜”成癖。韩国新令人遗憾地选择了后一种。此后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首先主动寻找当地媒体,进行舆论造势,通过媒体向人们讲述以往辛酸往事,博得社会同情,求得救助。接着转移阵地,故技重演。

  今日之媒体,竞争空前激烈。争夺读者“眼球”,制造轰动信息,正成为不少媒体趋之若鹜的所在。纷扰之间,视线迷乱,泥沙俱下,真伪不辨。而媒体的迷瞪,牵动的是社会是非判断、价值准则,关系到一种公信力。面对这起“养父送女”事件,人们不禁喟叹:有多少痛确需关爱,又有多少爱是在胡来?对任何一张奉行严肃、公正、权威理念的报纸而言,它都不啻是一支清醒剂。

  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戴处长的一席话令人深思。他向记者表达了三层意思:面对眼下多如牛毛的求助信息,媒体应该擦亮眼睛,甄别真伪;任何报道,理应留有余地,不能炒作;救助新闻策划切忌主观先行,而应顺势而为,循序渐进。———句句中的,堪称真知灼见。

  记者的智慧,在于迅疾捕捉新闻,传递人生百态,更在于穿越重重迷障,抵达真相本质。报纸的勇气,在于贬恶扬善、无所畏惧,也在于洞察风向、知迷而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