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甘肃再添一位中科院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11:40 兰州晨报

  本报讯(记者雷媛)甘肃又增添了一位院士!

  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2005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发布。

  在最终产生的51位新科院士中,来自我省的、现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詹文龙入选。

  据了解,在数学物理学部当选的8位院士中,詹文龙是最年轻的一位。

  詹文龙,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据悉,我国自1980年开始评选院士,甘肃省共有15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他们分别是:郑国、施雅风、刘有成、李吉均、程国栋、丑纪范、魏宝文(以上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汤中立、任继周、薛群基、葛宝丰(以上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故的有4位院士,他们分别是:陈耀祖、高由禧、杨澄中、党鸿辛。

  此次詹文龙研究员入选院士也是甘肃省的第16位院士,同时,他也成为我省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05年增选名额限60位。

  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科协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共产生有效候选人295位。

  院士们经过充分讨论、全面评审,最终选举产生了51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8位,化学部9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位,地学部7位,信息技术科学部6位,技术科学部9位。从小偏爱物理学詹文龙从小偏爱物理学。在厦门市东方红纸制品厂工作的3年时间里,他既当车工、造纸工,又当搬运工。这些看起来枯燥的工作,却为他汲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工厂有许多要捣成纸浆的废旧书刊,詹文龙从中挑选出物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和期刊,在工作之余认真自学。这在当时那种“书荒”的年代,对一个渴望得到知识的青年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机遇。他把这些书刊奉为至宝,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从中探寻着科学的奥秘。从那以后,

装修收音机、扩音器等,成了他又一业余爱好。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刻苦钻研,詹文龙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物理学初步的知识。考入兰大物理系深造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詹文龙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这成了他实现科学梦想的一个重要转机。1982年1月,詹文龙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他放弃了
留学
美国的机会而留在地处兰州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詹文龙说:“虽然这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近代物理所在重离子物理研究方面是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研究中心之一,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就这样他在这里一呆就是20多年。首次出国赢得荣誉1986年詹文龙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组配套人员,赴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所进行中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研究。此次能否取得成功,将关系到与法国合作交流的发展前景。第一次去国外工作的詹文龙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在这个人才云集、强手如林的地方,詹文龙每天早晨9时上班,次日零时下班,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从早到晚高速运转……在法国工作两年多,他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先后参加了11个实验,发表了22篇论文,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进行“丰中子、丰质子核反应截面测量”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丰质子核反应总截面随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的绝对值增大而增加”的预言,并为实验所证实。这一新的发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赏,引起法国、日本等国核科学家的重视,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目前世界上重要的中能重离子实验室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詹文龙出色的工作不仅为集体也为他个人赢得了一片赞誉。坐着轮椅现场指挥1988年回国后的詹文龙继续努力奔跑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并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羡慕的成就。作为主要成员,詹文龙参加了由诸永泰、沈文庆负责的核反应机制研究,该科研组根据对轰击能量在46-85Mev之间轻系统耗散现象和轻粒子发射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的概念,引起了国际核物理界的重视;作为主要参加者,他完成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上建造大电离室装置的任务,为我国重离子物理研究增加了一种新的实验设备……他参与的建造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科学工程项目,是国家“九五”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基础研究重大科学工程……殊不知,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1995年,在实施建造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能重离子弹核碎裂型放射性束流线的计划时,詹文龙因长时间的紧张工作,腰椎间盘出了毛病,被迫住进了
医院
,在住院的这段时间里,他把计算机搬到了病房,病情刚好一点,他就立刻坐上轮椅赶到现场指挥工作……眼睛瞄准更高目标科学无止境,探索无止境!过去的成就,现在的荣誉,在詹文龙眼里,这些都是集体和大家的成绩,现在,他的眼睛又看到了更远处,瞄准了更高的科学目标……本报记者 雷媛 通讯员 岳海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