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物质上的节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00:06 红网

  岁末年终,在众多高校毕业生奔波穿梭于各类招聘会,承受焦虑忐忑、打击失落的时候,有部分学子却悄然选择了“回炉”上技校。今年仅广州便有3000人“刚出象牙塔又进技校门”,大学生“回炉”已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现象,还呈快速“升温”趋势。

  在大学校园内流传这样一句话,大学毕业有能耐的找到工作了,没能耐的去考研了;硕士毕业有能耐的找到工作了,没能耐的去读博了。我们不禁要问,在大学我们到底学会

了什么?12年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终于走进大学的校门。大学,是进行基础性技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却偏偏有很多人在上过大学后又选择“回炉”,国家每年投资在大学生身上的钱不是个小数目,那么这四年时间算不算浪费?

  中国大学曾经一度实行严进宽出的策略,以每年3%的录取率招收学生。以致大部分上高中的学生有一种“陪太子读书”的悲哀;以致一时间大学内出现有些老师没有课上的情景。国家每年拿出GDP比例的3%投资教育(虽然仍比世界平均水平5%低),但是在这3%中又有多少是在养那些“吃白饭”、拿着皇粮不办差的教师?人们已经渐渐习惯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在当时的“大锅饭”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高校内的教师却仍然吃着“免费的午餐。”人才的浪费,虽然不如物质上的浪费显而易见,却比物质上的浪费的价值更惊人动魄。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从而改变了教师闲置的问题,却提出了更为严峻的问题:以2005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72.6%,虽然表面上看这一数字很高,但除灵活就业率外,仍有相当可观的数字表示有部分大学生属于闲置状态。在几年前曾出现“北大生卖肉”、“复旦生卖蛋”的新闻,笔者认为我们在报道、炒作的同时,是否也需要深刻的反省一下,国家花钱用四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去做一个小学文化都可以称职的工作,难道这种现象就可以用“就业错位”一言以蔽之?谁能保证明天不出现一个“清华卖菜”后天再出现一个“人大卖票”?

  在政府刚刚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候,央视曾办过一台晚会,各大央视名嘴纷纷亮相并请来各路高手,教大家使用电器的小窍门,如何省水省电如何变废为宝。然而笔者认为,我们在对物质资源节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精神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重视和节约。与物资资源相比,精神和人才资源的浪费更加隐性和庞大。所以,我们只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真正的、切实可行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稿源:红网)

  (作者:刘昱)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