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加快崛起 富民兴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06:24 大江网-江西日报

  以“五新一好”为科学路径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

  2004年,赣州市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以抓好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

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简称“五新一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规划到2010年,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

  创新农业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运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问题,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紧紧围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农村党支部“双带致富”和党员“十带头”活动,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和水平建设。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

  11月26日九江市发生的5.7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灾后重建的任务很重、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九江市一定会以这次省委全会精神为动力,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在尽可能不留后遗症地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努力做好“十一五”时期和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谋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方向,提升发展理念,深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具体工作上,围绕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3+1”发展战略。

  第二,以提高群众利益的实现度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创业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创业,以创业求和谐,以和谐促创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力争明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在今年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积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另一方面积累农村、农业自为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和谐平安九江”建设,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处置、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确保社会稳定祥和。

  第三,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集中从思想、组织、作风、文化四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

  决战工业500亿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提出了“决战三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500亿”,以工业的快速挺进促进新余经济的加速崛起的奋斗目标。决战工业500亿工程实施一年来,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在决战工业500亿工程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主攻工业的战略保证,致力营造决战工业500亿的浓厚氛围。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舆论宣传。三是强化政策推动。

  把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主攻工业的战略支撑,全力构筑工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全力支持新钢公司实施第三期技改工程。二是积极支持其他中央省属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努力为驻市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配合中央省属企业的改制和主辅分离,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把加快园区建设作为主攻工业的战略突破口,着力打造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是以大支持驱动大发展。二是以基础设施的大改善推动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三是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

  把扶持优强企业、壮大市属工业作为主攻工业的战略之举,加快培育工业崛起的重要生力军。一是实施工业百亿技改工程,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二是实施工业发展“双百计划”,加快培育优势企业集群。三是实施国有企业改制攻坚,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四是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把壮大县域工业作为主攻工业的战略基础,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板块。一是因地制宜确立了一批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着力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重镇。

  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余市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四个突破”、“四个坚持不动摇”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新余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谋求新跨越 奋力进百强

  中共南昌县委南昌县人民政府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南昌县将深入领会省委全会精神,认真借鉴百强县市成功经验,精心谋划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把握更快更好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县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打造实力昌南、魅力昌南、生态昌南、和谐昌南。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GDP年均递增15%,三次产业比为12:53:35,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县”,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昌南新城。

  实现以上目标,南昌县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打造实力昌南。加快推进小蓝工业园区建设。突出环境招商、企业招商,重点引进一批投资金额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外资项目、重大项目和配套项目。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壮大园区基本形成的汽车汽配、医药医器、电子信息、轻纺服装、食品饮料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引导部分规模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融资。

  以文明城建设为龙头,打造魅力昌南。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目标,打造“昌南绿城”城市品牌。加快对接南昌市区。加快建设城市新区。加快发展城市产业。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昌南。加快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民新乐园。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乡镇村编制规划。加快重点村镇建设,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镇,辐射、带动全县其他村镇建设。培植一批产业。同时,加快特色种养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以全民创业为动力,打造和谐昌南。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民生工程”。

  主攻产业集聚 力促全民创业 实现跨越发展

  中共广丰县委广丰县人民政府

  这些年来,广丰县紧紧围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宏伟目标,狠抓发展不放松,干事创业不分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全县经济实现了既快又好的发展,经济总量四年翻了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预计今年GDP可实现66.3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收入可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26.12%。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强势凸显。大力实施“1125”计划,即到2007年工业园区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20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5家。

  强攻招商引资,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增多。始终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把强攻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战略来抓。

  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实现了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近几年,广丰每年回乡创业的资金都在3至4亿元,全县回乡能人创办的企业已达200余家,芦林工业园区158家企业中有116家是由外出创业能人回乡创办的,投资总额达28.3亿元。

  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力实施“2233”工程,即从2004年起当年农业税减半征收,2005年停征农业税;两年内各乡镇完成敬老院建设;三年内完成村道硬化,三年内完成农村改水改厕。

  “十一五”时期,广丰县将力争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各翻一番。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树立新目标 攀登新高峰 再上新台阶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江铜集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自我加压,努力拼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商品铜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16.3%、216.7%、600%。

  “十一五”期间,是江铜集团进一步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铜业公司的关键时期。江铜集团将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委书记孟建柱视察江铜时提出的“树立新目标、攀登新高峰、再上新台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发展规划,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跻身世界铜行业前三强。

  为达到上述目标,未来五年,我们将以全球视野审视自己,坚持“大规模、高水平、新机制”的指导思想,以铜的采、选、冶、加为龙头,催生贵金属的提取和加工、稀有金属的提取与加工及化工三大产业的发展,推进国际化经营进程,促进规模的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加强资源勘探和海内外资源开发,确保资源供给,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继续做好德兴铜矿富家坞矿区的开发、武山铜矿5000吨/日的扩产等项目,保证自有资源的供给,同时集中力量开展资源勘探与开发。加强与地方合作,进一步扩大铜冶炼与加工规模,增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争取到2010年商品铜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铜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铜和黄金产量居国内第一,白银产量居国内第二。发展贵金属、稀散元素提取与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盈利能力。进一步开发硫化工及其他有色金属产品,促进多元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力争到2010年硫酸产量达到220万吨。

  创新创业 探索超越

  泰豪集团有限公司

  泰豪公司自1988年创立以来,经历了自1988年至1995年的创业发展阶段和1996年至2003年的产业发展阶段,现正处在2004年至2011年的品牌发展规划实施阶段。

  回顾17年的发展,泰豪走了一条创新创业的发展之路。一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最近5年,多项自主创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成果由个位上升为百位,技术创新项目由不足10项增至300余项;最近4年,公司年度销售收入每2年翻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50%。二是以四项举措促进公司科技创新,即在决策上保障科技创新的经费来源和研发方向,在流程上分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在人才上进行适当储备并重视创新能力提高,在应用上紧密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重视在国家重点工程中的表现。三是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保障公司科技创新持续,在创业发展阶段,泰豪强调服务和机制创新,以船队组织架构和“技术+贸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成为区域市场最有影响力的IT(信息技术)公司的梦想;在产业发展阶段,泰豪强调技术和制度创新,以大船组织架构和“技术+资本”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成为中国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的梦想。

  泰豪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我们希望并为之努力,使泰豪成为‘中国的泰豪、世界的泰豪’。”我们肩负一个使命:“创导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为此,我们需要高度认同企业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念,即“个人的成功在于承担责任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承担责任,并使全员始终保持客户意识和品牌意识,始终保持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这是泰豪公司品牌发展阶段的愿景,也是泰豪人新的梦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予以实现。

  推进产学研结合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南昌大学

  作为江西省惟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们按照力争到2020年把南昌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立足江西、服务经济、推进创新、加速转化”的科研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的成效。

  构建三个平台,推进科技创新。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学科平台。近年来,学校大力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实力的新兴学科和具有江西特色的优势学科,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汇聚创新人才,构建人才平台。近两年来,学校共引进院士4人,引进研究生、教授300余人,130名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强化竞争机制,构建政策平台。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重奖。建立课题组长负责制。

  建好三个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好科研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合作建设基地。吸引高层次人才兴建科研基地。以“211工程”重点学科为龙头,建设材料、食品、机电、鄱阳湖、江右哲学等科研基地。建好孵化基地,提高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南昌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了以高新技术研发为源头,成果转化孵化为核心,新型产业化项目为主导,科技研发、中试孵化、成果产业化和经营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发展构架和运行模式。建好校地(企)合作基地,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实行三个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行课堂学习和课余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本报记者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