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好一朵茉莉花源自明代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09:17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说起《茉莉花》,自然会让人想到著名音乐家何仿,经过他的改编创作,《茉莉花》这首江南民歌成了香飘海内外的民歌之一。《茉莉花》唱红后,它的出处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南京著名民俗学家王涌坚告诉记者,经过多年考察研究,这首脍炙人口的《茉莉花》前身发源于南京,早在明初就在南京唱响了。

  60年前采风偶听

  

  乐家何仿在六合采风时听到的,经过他的改编创作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王涌坚告诉记者,1942年的一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当时年仅14岁的剧团小战士何仿听到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会吹拉弹唱还有一肚子的好曲子,于是他拜访了那位老艺人。

  艺人热情地接待了何仿,并现场自拉自唱了一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优美动听的曲调吸引住了,艺人告诉他,这首曲子叫[鲜花调],早在道光年间就开始传唱了。于是,何仿用简谱记下来,并将歌中的3种花改为一种花。

  1957年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时,凭借着修改后的《茉莉花》一炮而红,《茉莉花》也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歌。

  出处争夺战

  “《茉莉花》唱红后,它的前身[鲜花调]的出处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王涌坚告诉记者,为了抢下《茉莉花》的出处,六合、扬州、盐城、苏州和江都等城市就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王涌坚告诉记者,在扬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市政府议案,决定将扬州民歌《茉莉花》定为扬州市市歌。其理由是扬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传唱地区,也是其故乡或发祥地,它的风格、气质和韵味与扬州的人文传统相吻合。

  “但是,在《扬州曲艺志》第40页中却记载:从晚清到民国年间……由钟培贤增加了[春调]、[鲜花调]、[补缸]等曲牌……”王涌坚告诉记者,两者之间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茉莉花》并不是扬州本土的民歌。

  苏州有关人士则认为,早在1981年时,前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程桂兰就用吴侬软语唱红了《茉莉花》,所以苏州与《茉莉花》有着不解之缘,借此就举办了“姑苏城里,茉莉香飘”艺术节;而跟《茉莉花》民歌没有一点儿关系的盐城也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主题办起了“茉莉花节”,并还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茉莉花节”冠名权。

  六合更是底气十足,凭借着何仿当年在八百桥镇金牛山地区采风时所听到的[鲜花调]而改编的《茉莉花》,不仅连续举办了3届茉莉花音乐节,而且还在金牛湖旁立了块茉莉花采风纪念碑;紧邻六合的仪征,在大力宣传“六合、仪征本一家”的同时,也积极宣传《茉莉花》是“真正的仪征民歌”。

  除江苏外,其他一些省市也对《茉莉花》虎视眈眈。如,四川乐山市就举办了“四川犍为首届茉莉花艺术节”大型文化活动,并称自己是《茉莉花》的发源地。

  《茉莉花》前身源自南京

  《茉莉花》发源地扑朔迷离。《茉莉花》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它又是怎样流传到民间的?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发现,《茉莉花》其实源自南京,而且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王涌坚告诉记者,《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在白局曲调中原名“闻鲜花”,其意为,闻了茉莉闻玫瑰,闻了玫瑰闻水仙,闻了水仙再闻金银花。“鲜花调”就是艺人们在闻了这4种不同的花后而创作的,至于这个“闻”字,是在代代相传中,艺人们渐渐把这个“闻”字给省掉了,直呼“鲜花调”。

  随后,王涌坚拿出了一本于1960年由南京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汇编成书的《曲调选》。他告诉记者,这本书是南京白局有史以来第一次请南京民间艺人演唱并正规录音整理成册的书。其中,第22页记载着“闻仙花”。第一段歌词仍旧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而第二段则改为了:好一朵水仙花,好一朵水仙花……

  那么,《茉莉花》与南京究竟有何渊源呢?王涌坚告诉记者,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南京,有一群人得罪了朱元璋而被流放发配到了青海。由于背景离乡,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就在南京到青海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唱着“鲜花调”。因此,至今生活在青海的南京后裔们都会哼唱这首流传已久的“鲜花调”。

  《茉莉花》乃“徐达造”

  著名民俗学家扎西刘的答案也不谋而合。扎西刘告诉记者,凭着他对南京后裔多年的考察发现,《茉莉花》确实是出自南京。

  “《茉莉花》最先是由徐达唱响的!”扎西刘告诉记者,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明代南京移民的问题,为此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关于《茉莉花》的起源,则是在移民问题中附带发现的。

  “说起徐达与《茉莉花》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到莫愁湖旁著名的胜棋楼了。”扎西刘告诉记者,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而徐达作为功臣之首受到的无端猜忌和怀疑自然最多。但是好在徐达对于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始终保持着极为谦卑、恭顺的态度。

  相传,明初时朱元璋经常与徐达在莫愁湖边下棋。徐达虽然棋艺高超,但每次总以落败而告终,这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虽说朱元璋将花园赐给了徐达,但徐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皇帝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强烈。

  一日,另一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

  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徐达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莫愁湖畔的3种花(当时莫愁湖花园中主要种有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写的,3个昔日的战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着花鼓戏的调子唱了起来。

  三种花代表“名利权”

  

  “你们一定要注意徐达所唱的歌词。”扎西刘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茉莉花的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扎西刘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

  “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扎西刘告诉记者,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扎西刘告诉记者,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

  可是,由于徐达唱歌的当天晚上沐英也在场,后来沐英同马皇后提起此事时,就把这首歌唱给了马皇后听。马皇后也觉得好听,这首歌便在宫中悄然传唱开了。加之这首歌用的是花鼓戏的调子,而且当时南京城中大规模种植了许多茉莉花,让朱元璋听来分外亲切,觉得这是歌功颂德的歌曲,更值得大家来传唱。

  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不过,历史并未就此停滞。

  明代屯垦传播《茉莉花》

  “《茉莉花》的传播并未就此停滞。在明代有着屯垦戍边的传统,《茉莉花》便随着屯垦戍边的战士传到了西北。”

  扎西刘告诉记者,他在甘肃南部的农村做调查时,当地的村长曾和他谈到过《茉莉花》这首歌。村长说,他们祖祖辈辈都一直在传唱着《茉莉花》,他也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可是,虽说唱了一辈子《茉莉花》,但这位村长却没有见过茉莉花的样子。村里的老人说,这是明代被派戍守边疆的士兵们因为思念家乡所唱的歌。

  “我后来听他们唱了《茉莉花》,虽然歌词有些改动,调子也相对粗犷,但是村民们所言却是符合史料记载的。根据记载,当时派驻守边的部队几乎都是来自首都南京的士兵。”扎西刘笑着说,走之前他特意告诉那位村长,等他回南京就给他寄几张茉莉花的照片外加几袋茉莉花茶。

  “此外,《茉莉花》在青海也被广为传唱。”扎西刘告诉记者,在青海,被戍边士兵带去的《茉莉花》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被当地一个名叫梁寿娃、外号梁佛爷的人所唱响,也使得《茉莉花》成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花儿”歌曲。

  附件《茉莉花》的足迹

  180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约翰·贝罗出版的《中国游记》把《茉莉花》的曲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就成为了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1926年,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从此,《茉莉花》芳香飘得更远了。

  另外,《茉莉花》还在国家的很多重要活动场所作为背景音乐。例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奥运会徽揭晓仪式等。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