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粤剧公仔件件都是广府名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09: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粤剧公仔件件都是广府名片(图)

  昨日的街坊论坛,专家、市民各抒己见,为“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社会”献计献策。周馨摄

  策划/刘海健 记者/刘显仁 通讯员/天宣

  七夕公仔、珠绣、客家山歌、赛龙舟、舞醒狮……在今天节奏急速的城市生活中,如何使年轻的一代认识本土民俗,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使之发扬光大?本报第九期街坊论坛“传统民俗如何融入现代社会”昨日走进天河公园,吸引了不少“新移民”及“老广州”的热烈关注,本报还特邀多位政府文化官员、民俗参与者及专家现场与市民进行讨论。

  焦点1:现代VS传统

  民俗可否在都市留存?

  记者曾接到一位刘姓年轻读者的电话,他质疑“传统民俗有必要保留吗?”事实上类似的疑惑也在大洋网的留言板中出现过。刘先生的疑问在年轻市民中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传统民俗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但随着广州周边迅速城市化,传统民俗在广州逐渐消失似乎是某种历史必然,“没必要对此大惊小怪”。

  广州社科院杨茹博士去年挂职天河区珠吉街,即广州乞巧节活动的发起地,她一直在为乞巧活动奔忙。她认为,当前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国民的生活中日益淡化,才导致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文明中心这种吸引力事实上不断下降。端午节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就是一个例证。

  她表示传统民俗同样可以在现代城市精彩演绎,“乞巧节在我国的台湾台南市及日本的仙台都成为城市品牌,成了经典案例”。据她介绍,七夕节是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仙台的七夕文化节作为城市品牌,每年能吸引东南亚近200万游客。“这两个典型案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民俗成功融入现代生活。”

  焦点2:老龄VS年轻

  民俗如何“牵手”时尚?

  在广州年轻人心目中,唱客家山歌、哼粤剧等传统民俗活动几乎就是“老土”的象征。

  昨天在论坛现场,一位天河区凤凰街客家山歌队的老队员就公开表示,“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协会有80多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呢?”焦虑之情溢于言表,而事实上该协会的成员已算是年轻的,在越秀的洪桥客家山歌协会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民俗活动参与者的老龄化已是普遍现象,就以濒临失传的七夕公仔来说,唯一会制作的老艺人李光华已有60多岁。为了避免让这项文化项目失传,天河区文化局特意安排一位年轻的文化馆员拜师李光华。

  年轻人何以对传统民俗不感冒呢?凤凰街客家山歌协会会长王文革直言,还是在于传统民俗的一些表达方式不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今年只有30岁的他介绍,老客家山歌唱得慢悠悠的,一步三摇,“有时一句话可以翻来覆去唱上20多分钟。”他认为,传统民俗要吸引年轻人参与就必须得创新。

  天河区文化局副局长陈左军认为,传统民俗项目的发展遇到瓶颈,主要是民俗本身如珠绣、七夕公仔等艺术品价格高,但存在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及制作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种新的包装,而且在它的艺术方面进行更多的改进,使它更加生动和活泼。

  焦点3:传承VS经营

  民俗怎样“平衡”复兴?

  民俗复兴,政府能做什么、怎么做?天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培楼表示,完全依赖政府不实际,全盘依赖市场更行不通。

  “所以民俗艺术的发展,可能有赖于在政府大的政策框架的领导和指导下,找准时代的脉络,让传统文化在精神上被现代人接受。”他表示年轻人参与民俗复兴的关键是找准定位。“坦率一点说,搞传统民俗可能不会使你暴富,因此可以考虑从历史文化继承的责任感出发,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民俗传承与市场经营之间找到互相通融或者两者能较好结合的点。

  现场花絮

  民俗“开”坛:国语粤语“双语”主持

  昨天,街坊论坛10时30分在天河公园北门广场开坛,这个话题无论是对老广州还是“新移民"都很有“看头”,吸引了不少周边住户入场论战,甚至还有一位市民手持当天报纸从老城区荔湾特意赶过来参加这次论坛。好在本报在主办此次活动前已有考虑,特意推出一位粤语及普通话都流利的广州女仔担任主持,论坛活动中粤语与普通话轮番上阵,演绎天河这个崭新城区的“街坊”味。

  民俗工艺现卖:看多买少

  本期街坊论坛为了增强参加讨论市民的感性认识及现场气氛,本报特意在现场东侧摆有一排由民间艺人携带的数十个自制七夕公仔、珠绣等民俗工艺品。上午10点钟,工作人员从货车车厢内刚把这些精巧的工艺品摆放出来,一下子吸引了很多逛公园市民的目光。尤其是知名民间老艺人李光华制作的七夕公仔,由于设计精美、颜色鲜艳,不少市民将李光华围成一圈。但论坛活动进行的两个多小时过程中,买者并不多。

  一位棠下村土生土长妈妈的话可能很有代表性。妈妈说,这些民俗工艺品虽然做得很漂亮,“但买回家去干嘛?只能干摆着看,又不能玩”,“更何况一个七夕公仔价格高达100多块”,“我儿子手里的洋公仔才8块钱一个。”

  临近搬运上车时,参加论坛的珠村巧姐们有点急,不时向围观市民推销,掏出珠绣做的红灯笼说,“这种灯笼是纯手工做的,一天只能做一个”,“30块钱拿2个”。有市民为她们支招,建议巧姐们将这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拿到陈家祠、沙面等地摆摊,“卖给外国人,可能销路会好一点”。

  会场声音转文字:网上直播

  本次论坛同时也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洋网进行文字直播,所以在现场西侧设有直播工作台。论坛中,记者发现有不少市民关注文字直播的速录机及速录员,速录员的工作职责是同期将论坛现场观众及嘉宾的声音迅速转化成文字,通过电脑传输到大洋网论坛,以便让各地的大洋网友参与现场的讨论。速录机是个黑匣子,速录员十指飞舞,速度之快令市民惊叹不已,结果直播工作台吸引了不少好奇的市民,看速录员的现场手指表演。

  网友热议

  在线“看”民俗:老土、清新也怀念

  大洋网(www.dayoo.com)对昨天的“街坊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开设留言板供网友对“传统民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和建议。

  网友west8220(一个人醉):棠下附近的原住居民倒是有不少活动,唱粤剧,扒龙舟都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不过新一代基本没多少人玩这些了,传统文化在经济浪潮中逐渐消亡。

  网友baa111353:我个人觉得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应该顺应历史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就没必要硬要继承下去,老祖宗留下来的未必都是好的,但龙舟赛这些活动还不错,既热闹,有气氛,还能锻炼身体,激发人们的竞争、拼搏精神,一举多得呢。

  网友ballwmdayang(qiu):支持!当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时,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爱国观念,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网友lixuf1(藤篱憬煦):我外婆那一辈还会唱客家山歌,到妈妈那就失传了,现在外婆也不唱了。怀念小时候外婆唱的客家山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