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聚力拓展产业之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1:2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皖北崛起,发展农业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们形成的共识是:哪个地方紧紧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哪个地方就取得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动权,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牛鼻子”,皖北大地一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季节。 农业产业实力初显 省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表明:皖北六市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有152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营销收入282.37亿元,龙头组织带动农户400.3万户,户均增收970元。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省外大公司、大集团在皖北投资建基地、办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浙江黄岩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在砀山建立全省规模最大的水果深加工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在阜阳建立全省最大的家禽屠宰加工企业。这些大型招商引资企业已成为皖北地区龙头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以蒙城、利辛、涡阳、临泉等为中心的畜牧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以砀山、萧县等为中心的优质水果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以亳州谯城区为中心的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以谯城、萧县、临泉、濉溪为中心的小麦生产与加工产业带等。 “短板”急需努力“补长” 调研报告还显示,由于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皖北6市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我省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各市龙头企业大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高、大、强企业严重不足,目前6市年营销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6家,仅占龙头企业总数3.6%%,占全省28%%。二是名牌产品不多。6市获安徽名牌农产品的产品只有42个,仅占全省17%%。三是加工链条不长。加工产品大都停在一、二级层次,精深加工力度不足,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四是发展不平衡。如阜阳市小麦日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一个都没有,而宿州市小麦日加工能力达1000吨以上的就有2家。 面对这些“短板”,皖北六市急需加速“补长”,才能奋起直追。 提速应对紧迫任务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之路,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现实选择。 皖北有的市已尝到了甜头。蚌埠市379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15.5万农户,每户增加收入1500元,占农民纯收入60%%。宿州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年销售收入53亿元,上缴税金8200万元,带动8.3万农户。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目前皖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紧迫的任务是:壮大龙头企业,创立优质名牌,紧密农企合作,形成特色产业。 要突出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调整。根据皖北地区发展状况,应重点发展优质小麦和大豆、畜牧、中药材、水果、棉花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要打造1至2个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要通过扶持一批、转换一批、引进一批等途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把发展专业农协和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当作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使之成为联系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把皖北地区名特优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打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等市场,以大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