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雪龙破冰前行挺进南极大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2:49 大连晚报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雪龙破冰前行挺进南极大陆(图)
大连老虎滩极地馆全程特约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

  大片浮冰层开始牵绊科考船的前进脚步,距离中山站仅仅100海里

  雪龙破冰前行挺进南极大陆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南极普里兹湾电

  本报记者随雪龙号经过1万多公里、历时1个月的航行,于当地时间18日1时15分(北京时间4时15分)抵达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

  北京时间12月17日中午,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普里兹海湾湾口,距离位于海湾底部协和半岛的中山站只有100海里的距离。但海上浮冰层已开始牵绊雪龙号的前进脚步。为按时抵达南极大陆,雪龙号开始破冰前进。

  海面冰层占据90%面积

  从12月16日傍晚开始,雪龙号行进海域的冰层面积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密集,庞大的雪龙号不得不在冰群中寻路缓慢前进,但时常有一些来不及躲避的巨大浮冰撞上雪龙号的船舷,虽然雪龙号全重2万多吨,但巨大的冲击力仍撞得考察船左右摇摆,身在舱内的科考队员能感到明显的摇晃。

  12月17日中午,雪龙号终于前进到南极普里兹海湾的湾口。普里兹湾位于东南极协和半岛以北,其海湾底部就坐落着第22次中国南极考察队的最终目的地——中国南极中山站。此时雪龙号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只有100海里,但是初夏的普里兹湾仍然被大片的冰层覆盖。

  记者在雪龙号的甲板上见到,整个海面约90%的面积是大片的浮冰,很难再见到水面。冰层反射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刺疼。科考队临时党委提醒队员们,在甲板上观看冰海必须戴上墨镜夹片,防止出现雪盲症状。

  冰刀破冰“势如破竹”

  由于海面基本被冰层覆盖,雪龙号无法再次在浮冰中“循水而行”。17日中午,雪龙号开始启动破冰航行方案。记者在雪龙号的驾驶台上见到,在雪龙号船首的巨大冰刀切割之下,面积达几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浮冰层立即碎裂分解,为考察船让开前进道路。即使是大片的浮冰,依靠2万多吨的总重,雪龙号也可以轻易地将其压碎,雪龙号就在满海的浮冰中缓慢前进。船长沈权告诉记者,虽然雪龙号的破冰能力比较强大,但海面浮冰层最厚处达1米,加上浮冰面积太大,雪龙号目前的航速只能保持在6节到6.5节。而且越深入普里兹湾,冰层会越厚越广,雪龙号的前进将更加艰难。

  直升飞机起飞探路

  为确保在18日中午前登陆南极大陆,雪龙号船载的两架直九飞机于17日下午搭载几名经验丰富的船员和科考队员升空探路,试图在冰海中寻找出一条冰层较薄的前进路线。记者也有幸跟随直升机升空,在空中记者见到,巨大的雪龙号在满眼的雪白之中显得分外雄伟壮观。

  经过1个多小时的飞行航测,探路队员向船长汇报后决定,在南纬68度附近雪龙号将折向西南航行,避开冰层最厚处,保持6至7节的航速。

  相关报道

  雪龙抵达南极科考全面展开

  科考队员在完成其在船上工作后,将分批离开雪龙号,到中山站站区开始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极生活

  据新华社雪龙号12月18日电满载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16名队员的“雪龙”号,经过1万多公里、历时1个月的航行,于当地时间18日1时15分(北京时间4时15分)在距离南极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停下,即将全面展开此次科学考察的各项工作任务。

  由于冰层厚度达到1.5米左右,已经无法破冰前行的雪龙号只好停靠在距中山站12海里外的陆缘冰区。队员们上午就将开始往冰上卸货,然后用雪橇或直升机把这些生活及科考物资运到中山站。中山站度夏队员也将于今日分批乘直升机前往站区。

  参加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11名队员的各项物资,被第一时间从船上卸下。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们将完成对三辆雪地车的维修、保养等准备工作。按计划,他们将于到站后一个星期内出发,开始为期50天的冰盖考察。

  此外,中山站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久居南极考察队员的免疫功能、心理行为变化及营养状况和环境影响调查,拉斯曼丘陵地区航空摄影测量,地磁观测等各项考察工作也将随即展开。

  根据安排,今后几天,将在中山站度夏和越冬的队员,在完成其在船上工作后,将分批离开雪龙号,到中山站站区开始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极生活。参与大洋考察的15名队员、两名气象保障人员及39名船员,将随船进行作业,继续在船上的生活。

  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由144名队员组成,119名队员前往中山站,25名队员前往长城站。

  图片说明:中山站已经遥遥在望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