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苗族人的节日为什么越过越旺?(言论经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3:4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符号。现在,洋节越来越火,我们自己的民族节日却越过越淡。

  民族节日如此弱化,这大概是自打有节日以来罕有的现象。尽管在兵荒马乱、金人南侵的南宋时代,我们仍看到,当时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是陆游笔下的节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

辛弃疾笔下的节日。就是在八国联军入侵和社会急剧动荡的清末民初时期,老北京的传统节日风俗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为什么在经济开始起飞的今天,民族节日却出现了这样的弱化情况?

  做了苗族的节日考察之后发现,苗家人从未出现这种节日弱化现象。相反,越是改革开放,苗家人的节日反倒越发红火起来。

  从苗家人的角度看,它面对的环境是“两大化”:一个是近的,以汉族为中心的全国一体化,一个是远的,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中心的全球一体化。我觉得,苗族人的节日越过越旺,很像是苗族自身的文明生态对这“两大化”所作出的本能的反应。

  黔东南虽说地处边远,但走进八埂、六合、五河这些寨子,你可以发现,寨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到外面打工了。还有一点,就是电视、电话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的变化,对这些古老的苗寨和苗家人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最早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长期在汉族主流文化的环境中生存,苗族人为什么没有全盘汉化?而经过考察之后,我们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汉族主流文化的势头越大,它保持自身特色的能力反倒越强。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而且苗族人很会借势,很善于利用“一体化”的力量。去年10月我们去黔东南,在革东赶场,就看到有人摆了一个摊,桌上放台旧彩电,原来是卖光盘的,内容都是这一带苗家人的节日和风情的录像,虽说录制效果有些粗糙,但内容丰富,有台江姊妹节、雷山苗歌、施洞龙舟节,歌、舞、节应有尽有。

  这些光盘不都是一体化的东西吗?正好,我就借你这个势来传播我苗家的特色。跟摊主一聊,都说这种当地盘卖得相当好。既传播了苗家的文化,还挣了钱,何乐而不为?

  八埂、六合、五河三个寨子的节日,都由村委会组织,请县文化馆的人来录像,并制作成光盘,各家各户都保存一套。还要带给在外打工的人。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告诉年轻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等你们发现外面世界很无奈的时候,再看看光盘,想想你们自己家的节日,这种节日气氛是你们在外面看不到的,这样的亲情、乡情是你们在外面体验不到的。你们看看吧,连老外和城里的人都要跑到我们这里来看我们的节日。

  所以,每逢春节,苗寨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自己的寨子,在红火的节日里重温那一份久违了的亲情和乡情。过了节再回到城里,就等于充电了。

  从历史上看,在少数民族里迁徙时间最长、迁徙路线最长、迁徙范围最大的民族,当属苗族。而从改革开放至今,大批苗族年轻人走出苗寨,到城里打工,这在苗族上千年的迁徙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这些年轻人从外面带给古老苗寨的冲击,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但有趣的是,苗家的节日,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升温、日益兴旺的。这对我们节日日渐弱化、日渐失语的汉族来说,是否也是一种启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19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