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自主品牌匮乏的两大硬制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5: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武在平

  创新能力制约品牌

  自主创新是自主品牌创立及其价值提升的主要源泉。只有以领先的自主技术、领先的自主标准,才能创造出领先的自主品牌。但近年来,由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重引进轻消

化吸收、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导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支撑我国形成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一个品牌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长期以来,我们的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企业创立名牌的重要障碍之一。首先,研发投入总量少。2004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35%,而美国、日本(2001年)和德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82%、3.09%和2.50%。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5%,而在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

  国际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创建品牌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就难以实现自主技术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立自主品牌。2000—2002年,我国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分别为245.4亿元、285.9亿元和372.5亿元,但同期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只有18.2亿元、19.6亿元和25.7亿元。日、韩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为1∶5—1∶8,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078。

  品牌的背后是人才,品牌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研发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高科技知识和独立开发产品能力的研发人员,是企业目前最紧缺的高级人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首先,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人数较少。我国研究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左右,远远低于美国7.6%和日本7.5%的水平。200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有136.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79.1万人,平均每家企业仅有3.5人左右。另据统计,2000年我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为10人,远远低于加拿大的61人、法国的71人、德国的67人、日本的97人、韩国的52人、英国的55人、美国的86人和俄罗斯的78人。其次,研究偏重于日常生产性技术。我国企业的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都忙于日常生产性技术或传统学科的研究,而真正参加高技术开发和应用等科研的人员极少。

  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质量是品牌的第一指标,是品牌的“生命线”,企业创品牌关键就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这样才能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对1986—1996年全国消费者投诉情况的量化分析,有关产品质量投诉占投诉量的70.59%,居各类投诉之首。在2003年全国产品质量调查中,有52.1%的被访者认为产品质量差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

  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差的原因,一是认识不足,缺乏质量意识。有些企业急功近利,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眼前利益,放松了一贯严格的质量把关,丧失了自己多年创立的品牌。许多企业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是为了评级的需要,往往临时设立一个机构,建立一些制度,对产品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测,但风头一过,这些机构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就形同虚设。与企业领导层的这种认识相联系的是企业员工个人对质量管理漠然视之,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在生产中逃避各种质量检查和监督。

  第二是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从事质量管理的人才还比较少,能够进入企业工作的就更少了。从根本上讲,一家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的计划,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是否跟得上。如果人才素质不高,从事产品质量管理的人没有战略眼光,就无从谈起整个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连正常的质量管理都无法保证。

  第三是产品质量标准混乱。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的产品质量标准是“多元化”的,既有企标,又有部标、国标以及国际标准。比如,一瓶“白兰氏”鸡精,由于检测机构及检测标准的不同,其鸡精的含量也就相距甚远。

  这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责权利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9日第十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