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本离间中韩两国的图谋碰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3:09 大众网-农村大众

  日本《朝日新闻》日前发表文章指出,在日本的外交战略中,有一种倾向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要对中韩两国区别对待。日本分析人士更对日本的外交战略作了如下概括:联合美国,离间中韩,强硬对付中国。

  离间做法早已有之

  事实上,日本右翼试图离间中韩关系的做法早就出现了。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对中韩故意采取双重标准:前年日本政府就侵略战争正式向韩国谢罪,却拒不向中国谢罪;在日本2006年版初中教科书审定过程中,面对中韩等国家的批评,日本右翼政客反复声称会修改一些与韩国有关的内容,而拒不接受中国的要求;日本前外相町村信孝曾经污蔑中国的历史教育等同于“抗日教育”,而对“抗日教育”搞得如火如荼的韩国则表示“可以理解”。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首次外交政策演说中大谈,日本和韩国“有共同的价值观,是值得信任的伙伴”,对中韩要区别对待,离间之意溢于言表。一位资深日本记者指出:中韩都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国,中国又是最大的受害国,但是日本把中国的意见当成耳旁风,对韩国的意见则适当听取,这很明显是一种分化对手的战术。

  韩国不会受日本摆布

  韩国媒体一直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口诛笔伐,对中国的做法和立场给予理解和支持,有时还对韩国政府在日本问题上的“软弱”表示不满。一些韩国朋友对本报记者说,韩国人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绝不会受日本摆布。韩国舆论指出,韩中两国都无意与日本作对,也无意联手对日,关键在于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考虑邻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右翼炮制的歪曲历史、污蔑韩国的《嫌韩流》漫画出版后,韩国民众非常愤怒,韩国媒体进行了新一轮大反击。韩国媒体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说,日本的侮韩漫画说明了日本人陷入了在亚洲的优越感和对西方的劣等意识的矛盾中。一位长期在日本从事日本右翼历史观研究的韩国人告诉本报记者,今年日本右翼势力特别嚣张,韩国国民不断受到“新仇旧恨”的刺激,其民间团体的反应也越来越激烈,甚至有人采用断指、自焚、跳河等手段对日本进行抗议。鉴于日本的行为,让韩国国内的反日情绪降温非常困难。

  韩国舆论指出,韩中关系的发展符合韩国和本地区的利益。韩国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和韩日关系恶化,特别是不希望看到日本借美国遏制中国,形成新的对峙局面。因此,韩国总统卢武铉提出了“平衡者”理论,认为韩国应该发挥地区平衡者作用。媒体分析指出,卢武铉是要在大国之间搞平衡,不想偏向美国或日本,希望在中日之间发挥协调作用。

  日本策略没得逞

  对于小泉内阁的一系列做法,部分日本媒体看在眼里,急在心头。12月6日,《东京新闻》题为《小泉亚洲外交一意孤行,严重损害日本国家利益》的社论指出,日本的亚洲外交会进一步减速,首相一意孤行、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做法是无法容忍的。12月9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的题为《地位在下降,日本要自省》的文章中指出,日中、日韩关系恶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日本在中韩两国心目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日本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结构性变化。文中提到,30年前,日韩贸易占到韩国贸易额的30%以上,现在其比例已经降到15%以下。与1980年相比,2004年日中贸易在中国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同样下降了近9%。20年前,韩国的访日人次占韩国出国人次的40%以上,现在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20%以下,韩国人去得最多的国家已经变成了中国。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特别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做法严重恶化了日本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日本企图通过离间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以减少自身压力的政策,已在事实面前碰壁。从2003年开始,中韩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韩国在对日本侵略历史认识的问题上,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共同进退。

  离间不利地区稳定

  在今年的日美首脑会谈时,小泉曾反复强调:“日美关系越好,日本和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就越能构筑良好关系”,露骨地表示只要日美同盟发展良好,中韩怎么样都无所谓。但是,日本的盟友美国却有着自己的解读。近年来,韩国出现了疏远美国亲近中国的迹象,除了在经贸领域中韩合作空前发展外,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也有所扩大,美国对此非常敏感。美国一方面希望保持东北亚地区稳定,因此不会让日本为所欲为,况且朝核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以多边方式解决,美国希望得到中国、韩国的支持。另一方面,美国想通过日本制约中国,保持东北亚地区的势力平衡,希望韩国能够发挥“平衡者”的作用,因此也不愿意看到日本与韩国关系恶化。从美国的角度看,在东北亚地区存在长期对立局面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