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保卫文化遗产“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3:1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专电(记者刘畅桂娟冯国)圆明园湖底违法铺设的防渗膜在专家和民众的声讨中被拆除;万里长城上的斑斑“刻伤”却永远无法被修复。2005年的社会舆论中,关于“保卫文化遗产”的呼声高过往年。

  “中央重视、老百姓关注、媒体加大了监督力度,这一年,我明显感到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加快了。”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顾玉才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位地方文保官员也对记者坦言:“我们上报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很快就得到批复,国家拨付的保护经费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总和。”

  从2005年起,中国政府每年投入2.5亿元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遗址进行保护。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新疆丝绸之路遗址、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遗址、殷墟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等数十个项目获得了本年度的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

  “南水北调能否承起文明的重负?”将穿越华夏文明腹心地带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始施工,沿线700多处文物点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今年年初,《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纷纷刊载文章,将中国头号基本建设工程与文物保护之间的悖论推上了舆论的浪尖。此间专家也厉声疾呼:“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疑虑在11月中旬有了“说法”。由于控制性项目的启动,“全国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在郑州召开。全国50多家考古单位将投入这场世纪文物大抢救中。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这是借鉴三峡工程的经验,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人力抢救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老百姓的眼里,文物的故事离奇而美丽。9月,央视新闻频道连续6天直播水下考古队打捞福建沿海“碗礁一号”沉船遗存的全过程,这个新鲜的电视节目立刻创下了骄人的收视率。

  “实际上,打捞‘碗礁一号’的原因在于其正面临被疯狂盗掘的危险。”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考古处处长李培松说。这次“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下文物发掘”共获16000多件清代景德镇青花磁。但专家推测,由于盗掘而流失掉的文物可能多达数千件。“打击水下文物盗掘活动正在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李培松说。

  今年春天,关于圆明园该不该铺防渗膜的“巷议”促成了“环评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公众听证会。专家指出,在湖底铺设塑料防渗膜不仅打破了圆明园山水相连的生态体系,而且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防渗膜被勒令拆除了,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话题却刚刚摆上桌面。

  当“神六”飞船载着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遨游太空的时候,85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文物保护专家在古城西安发表“宣言”:保护古遗址,同时保护其所属的自然、人文环境不受破坏。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和谐”理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规则。

  东道主西安市借此宣布,未来将通过合理规划和环境整治逐步恢复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周、秦、汉、唐遗址,并展示给公众。

  2005年底,长城的“伤痕”被曝光在舆论的聚光灯下:“长城行到哪,刻字跟到哪”“整个长城的墙体在阳光下就像是一张写满字的大报纸。”“用来刻字的工具有刀子、钉子、钥匙、尖石头,甚至发卡。”一位长城爱好者最近发表了他忍无可忍的“发现”,引起了民众的共鸣。

  一位公民致电长城保护学会说:“在受伤的墙体旁立一块警示牌吧,写上‘被刻伤的墙体永远无法恢复,我们没有保护好文物,请你们珍重他们!’”

  万里长城是中国首批世界遗产。今年,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周年,从0到31,见证了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飞速变化,同时说明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吕舟教授说。

  如何平复长城的伤痕仍在争论中,人们更期盼着具有法律效力的《长城保护条例》早日出台。2005年,中国人深深体验到文化遗产带来的财富与荣耀,但保卫文化遗产工作仍正在“进行时”。(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