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记者谈读书和用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6:36 人民网

  如今进入电子传媒时代了,记者还要读书和用书吗?有什么问题上网查找不是更方便吗?然而,真遇到问题,上网找点东西却经常如大海捞针,费时不少,找到能够随即用上的东西很有限。看电视,瞬间即逝,很难抓住。即使抓住了又怎样?与电子媒体接触多了,就会发现它们的肤浅和重复。新瓶旧酒式的节目不断循环,更多地引导我们回归到已知的事情。

  记者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为社会提供新闻的同时还要提供思想和知识。自

己的思想没有深度,新闻报道当然难有深度;自己的知识浅薄,拿给别人的东西只能更浅薄。如果只是从网上或跟着其他电子媒介学习,就算能够达到目的,就目前的电脑使用条件看,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提着电脑满街跑,更不可能在大漠、深山为电脑找电源。读书,依然是记者提高自身的基本学习途径,用书,依然是辅助记者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印刷书籍蕴藏了人类文明以来的深刻思考,是最富有的人文精神之所,它要求读者集中于头脑的思考,不被表面化的声色干扰,达到一种较高的人文境界。

  现在记者不读书造成的常识性错误太多了,不能不叫人痛心疾首。例如一家通讯社的稿子,报道发现了埃及沉没到海底2000年的城市,记者在文章中发问:不知道为什么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史籍没有记载它。接着又报道说,这座城市是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因地震而沉没到海底的。责问公元后发生的事实公元前的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个笑话说明作者对基本的世界历史无知。一篇全国性报纸的通讯,报道我国“江洋河号”货轮奉命到所罗门群岛接难民,说是从新西兰出发的货轮下午2点钟接到命令,当天下午5点就赶到了霍尼亚拉。如果有一点地理常识,就会知道新西兰与位于赤道一带的所罗门群岛相距上万里,无论如何不会将事情表述得这样的荒谬。上个世纪80-90年代兴盛的特异功能,还有水变油、永动机、头人移植、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基因皇后、核算营养等等,不都是由我们的传媒报道、炒作的吗?只要记者有点科普知识,就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去年5月,一个缺少人文知识的工科副教授写的关于老子道德经的书,被我们的中央级报纸吹捧为“人文之光照耀科学摇篮”、“背靠五千年培育民族精神”。可能记者根本没有翻看着该书,如果翻看了却没有发现问题,那记者的人文知识就太可怜了,因为作者的胡说八道实在太明显。例如“以享太牢”,本意是“如同享食太牢般的盛宴”,中学的课本都讲到,牢,盛着牺牲品的容器,太牢,最好的牺牲,一般指牛;少牢,一般指羊。而这本书竟然解释为“心里像坐大牢一样痛苦”!

  记者的工作是忙碌的,我想,一些必备的工具书在自己的办公室应该有,遇到问题,自己没有把握,一定要查一查,不要把疑问留在发表的稿子里。这些书如下:

  中国现代用词应必备《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古代用词应必备《辞源》。

  综合性百科知识应必备《辞海》(可以根据不同的采访和写作内容,使用辞海分类本);

  涉及中英、英中译文,应必备中英、英中词典各一本(也可以是一本两用词典);

  如今的报道动不动就是地球的那一面或南北极发生的事情,没有基本的地理方位会出知识笑话的。因而身边应必备一本世界地图和一本中国地图(地方记者还应必备当地城市图,搞文化历史报道,需再备中国历史地图集);涉及外交,必备一本最新版的《各国概况》。

  如果出门在外,可以简单些,需要备上一本《古今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这本词典可以说是“《辞源》+《现代汉语字典》”的缩写本,外加一本英汉口袋词典和一本口袋地图册。有备无患,否则,待到用时方恨少。没事时,要经常翻翻词典后面的附录,诸如中国历史朝代表、常用英文人名中译文等等。遇到问题时,就会知道这些知识是多么有用了。例如马上要求你去采访关于《汉武大帝》电视剧的反映,你能说出汉武帝在位的大体年代、头脑里能形成西汉的大体地域图吗?看到一个外国人名,你能正确的读出中文吗?

  记者的知识面要求广,所以必须熟悉这些基本的工具书。为了读书而要用书,不用书就不能读书。用书扩充了知识,知识扩充了,读书的能力也就越大。王安石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这里的“经”,可以理解为较高级的书,为了读懂这样的书,就要读许多入门的书和学会熟练使用工具书。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谈到马克思时说:“他的头脑就像一艘生火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能够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记者像马克思那样知识渊博,但是记者一接到采访或写作的指令,应该至少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合适而充足的能源,以便开动头脑的机器,立即驶向特定的思想海洋。

  除了必备的工具书外,扩充自己的各方面知识,还需要有计划地读一些各个学科的基础性书籍,包括本学科(新闻传播学)的专著。下面是向记者们推荐的几类应该掌握的学科的书籍:

  一、社会学。新闻记者被称为社会活动家,因为他的工作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因而,社会学知识应是记者必备的。这方面的书很多,这里建议读[日]北川隆吉主编的《现代社会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本书分为22章,从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详尽,虽然有章节,但是以词条的形式写作和编排,针对问题查找起来较为方便。

  二、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发生的种种事实,起因涉及社会心理的越来越多,因而社会心理学也应是记者必备的知识。现在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很多,读任何一本都可以。就材料较新而言,建议读周晓虹博士所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三、经济学。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认识这个社会的特点,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专业性的、大部头的经济学书较难啃,建议读“大众经济学丛书”(三联书店2000年和2002年陆续出版)。这套丛书有4本:《宏观经济学纵横谈》(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梁小民)、《钱说――货币金融学》(陈彩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跃生)。它们分别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和经济法知识,每本通过20多个生活中的故事,娓娓讲述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找不到这些书,也可以读读“经济学茶座”之类的普及类经济学书。

  四、文史知识。文史知识涉及面很广,我想,先从中国文史开始,然后扩展到世界文史。中国文史同样太庞大,建议先读一些小巧的古代笔记,从西晋到清,有数百种,出自大家手笔的居多,但是每篇不过数百字,记载事实的写法很像现代的新闻,比较好看的是周续赓、马啸风、卢今编的《历代笔记选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有现代语译文和赏析。中华书局近年出版了上百本古代笔记的单行本,也可以选几本读读,例如最早的《西京杂记》,最近的《阅微草堂笔记》。外国历史书,现在出版了多种彩图版的世界史,可以选一本翻翻。《圣经》的图画版,也应看看,对外交往多了,要有基本的外国历史的知识。

  五、表达和修辞知识。这种知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我们往往很看重具体的新闻写作知识,可是即使读了这样的书,还是写不好,因为缺乏基本的表达和修辞知识。因而,这种基础知识的修养是记者应必备的。建议读张炼强教授的《修辞理据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的案例大多来自新闻和小说,现实感很强,而且很有深度。现代符号学在叙事方面也有深刻研究,新闻的本质不就是讲述真实的故事吗?因而,建议读高小康的《人与故事》(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用生活语言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知识。再进一步,可以读[荷]梵迪克的专著《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是著名的符号学家,通过对新闻的语言结构分析,把新闻说透了。

  六、新闻传播学的各专业知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例如中外新闻史或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等等,这里就不说了,要说的是现实新闻工作中急需的专业方向的一些书。

  媒介经济学,即使不做传媒经营,也要懂一些,因而建议读唐绪军的《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版)。

  舆论学,“舆论”一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是对舆论现象要有科学的理解,因而建议读陈力丹的《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新闻法学,我们在向法治社会迈进,法治新闻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新闻活动本身有时却违法或违规,不少报道本身无意中传播了违法的观念,因而建议读魏永征的《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宋小卫的《媒介消费的法律保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前者把我们现行法律法规中几乎所有涉及新闻工作的条款做了归类分析,后者将现行法律法规中所有涉及公众消费传媒产品的条款做了归类分析。鉴于现在采访中偷拍偷录成风,建议读徐迅的《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会叫你感受和区分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少在采访中犯错误。

  新闻写作,有些新入门的记者等不及看那么多基础类的书,实在想马上知道如何具体地写新闻,这方面的书多如牛毛,建议读一本外国的,即最近翻译出版的[美]梅尔文·门彻教授所写《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厚达800页、112万字,十分详尽地讲述了各种不同新闻报道的写作,几乎全部用实例说明,很好看。不过,这些写作技巧如果没有综合知识垫底,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写不好新闻,新闻不是简单的码字,需要思想、价值判断和生活阅历来体现深度。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责任教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