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周论撷英:叫"公务员"而不叫"公务官"的民主体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7:07 人民网

  【编者按】“周论撷英”的推出已有四十余期,如果您对它有任何感想、意见或建议,请在留言板上留言。查看往期“周论撷英”<<<

  一周点击率前十名排行榜1. 泽东在安阳:看殷墟,评曹操,说袁世凯2.周论撷英:中日关系为何不断下滑3.毛泽东谈刘项争斗:九里山前作战场4.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探索5.毛泽东:“我们可不要当李自成呀!”6.未来五年,中国怎么走7.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改革的关键8.毛泽东谈参加辛亥革命:吃七块二9.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10.毛泽东谈司马迁:单以文章论,他也不朽了

  时政纵览

  重温邓小平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重温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很有意义的。

  邓小平大量地论述过发展问题,单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论及发展就达70多处。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也就是哲学层次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然后在这个大的指导思想之下具体论及到发展的目的、手段、动力、步骤、标准、内容等诸多方面。<<<

  我国《公务员法》的继承与创新

  “公务员”一词在其词源上就具有浓厚的民主性质。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国家官员是国王的奴仆,但在民众面前他们却是高高在上、享有特权的“官”;而在民主国家,国家公职人员从国王的私臣转变为人民的“公仆”,他们不是公务“官”,而是公务“员”,法律称谓的改变意在表明和强调国家公职人员政治上对民主的从属性,以及法律上与普通民众的平等性。在公务员制度产生前,人类社会曾历经世卿世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科举以及恩赐官职和政党分肥等各种形式的国家人事制度,这些制度共同特点是国家官员选拔和使用上的“人治”。血缘、身份、地位、关系、派性、长官主观意志和个人偏好是官员选拔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中美:冲突,抑或合作?

  从2005年6月到9月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针对中国的听证会多达3次,其密度甚至高于该委员会对有关伊拉克政策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能源问题在这几场报告会上都是关注的焦点,而其背后则隐现出美国国内“中国石油威胁论”的阴影。<<<

  经济与社会

  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明年展望

  2006年的关键在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既要防止反弹,又要防止出现过度回落,重点是防止投资反弹。第二,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重点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第三,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重点是适时适度进行政策调整。<<<

  扩大内需是2006年宏观调控的基本着力点

  为什么要重新把扩大内需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呢?做出这一决策首先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较高,但同时几大重要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

  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关爱

  人们似乎只考虑了技术层面上的“和谐成本”,却忽视了道德层面上的“和谐成本”――社会关爱。本质上,社会就好比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它包含三大要素:社会产品、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爱。在这个系统里,社会产品如同发动机,是能量之源;社会制度如同方向盘,是秩序之源;社会关爱如同润滑剂,是平衡之源,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供求变化趋势与治理失业的新重点

  根据最新人口预测结果推算,2005年之后,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大大减缓,2006年将新增750万,2007年为550万,2010年新增数量将减少到210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的减缓一方面意味着劳动供给压力正在逐渐减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城镇劳动供给今后会更多地依赖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刘云山:建设新农村 须培育新农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

  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曾在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提出过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多表现为一种愿望和发展方向。而这次重提建设“新农村”,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农村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一次新的重要部署。再次提出新农村建设,与我国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即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有关,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与以往不同,这次重提“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以往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农村政治文明等一系列新的建设内容。<<<

  建设农村市场体系要解决的几方面问题

  现有法律法规中对农资经营主体、粮食经营主体的限制仍然存在,具有突出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条文已经名存实亡,迫切需要进一步修改。如农药、化肥管理迄今仍然坚持“一主两辅”经营,不利于统一开放的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农村市场监管薄弱,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缺乏落实。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市场交易秩序比较混乱。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款代管理,干扰了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经营秩序;对农村市场监管的力度薄弱,农村市场的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

  新农村建设是贫困县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新农村建设,开启了认识贫困本质找准贫困根源的新视角,有利于提升县级党委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性思维。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脱贫达小康的诸多有利条件,有利于县级党委把握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脱贫达小康的主攻方向,有利于县级党委创造性地实施战略性举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