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海“订单”培训让农村“闲人”忙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2:34 人民网-华南新闻

  劳露思来自丹灶镇,是祈福仙湖酒店的一名收银员,负责餐厅的收银工作,如今,她的工作不仅离家更近了,月收入也比以前整整多了300多元。劳露思命运的改变,缘于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订单式”培训。据了解,该区去年7月开始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目标是“一年培训一万人”,并建立了每年8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从今年1月至11月底,南海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770人,612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62.6%。

  “岭西村的故事”

  岭西村是黄飞鸿的故乡,也是南海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典型村。

  村支书麦绍嘉掰着指头对记者说:我们村属于劳动力的共2090人,其中搞农业的才230多人,念书的学生300多人,私营企业里吸纳了500多人就业,3家集体企业安排了600多人,搞第三产业的约280人,治安护村队、环卫工等后勤工作人员约50多人,除了一部分家庭主妇不用上班外,能干活而不愿干的人仅40人。

  说完这串数字,老麦开心地笑了。他说:“这些就业人员都是经过培训的,包括管仓库、门卫、环卫工等简单工种。这40个未上班的人都是因为家里比较富裕而不愿工作,我们还得下功夫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

  据了解,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岭西村的大量土地被征地修路后,“闲人”变得多起来,村领导意识到“守住一两亩地发不了财”,便开始采取措施转移剩余劳动力。通过大量的招商引资,发展了近200家私营企业和3家集体企业,仅集体企业就解决了该村6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50岁左右、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由于岭西村是黄飞鸿的出生地,该村借机发展旅游、饮食等第三产业,目前都红红火火。

  “岭西是你们的母亲,母亲都希望孩子能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在外闯了,不愿在外漂泊了,岭西永远欢迎你回来!”在岭西村里组织的本村大学生联谊会上,麦绍嘉一番动情的话语,令在场的大学生热泪盈眶。南海每年新增劳动力大约1万人,大多是刚从校门走向社会的学生。南海区劳动与教育部门建立了数据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就业。村里的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进了本村的企业工作。

  培训模式创新:“兴趣班”改为“订单式”

  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海农村富余劳动力便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2000年南海被定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2001年被确定为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发的“小城镇就业促进项目”的实施城市之一。去年7月,南海区正式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区政府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和免费职业介绍,而企业每招用一人,可享受300元的招用补助,提供培训的,还可享受每人300元的培训补助。并在村一级全面设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

  刚开始的时候,政府部门的想法比较简单:先设置好一些培训项目,由村民自由选择,然后再组织培训就业,但效果不明显:“第一次在狮山镇开设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第一天有50人,第二天少了6人,第三天又少了9人……到第六天,培训班仅剩10人”。培训班竟然变成了村民们的“兴趣班”。

  随后,南海区便对培训模式进行了改革:面向公益性岗位,由政府培训机构与部门合作开展定向培训,面向企业需求,把“兴趣班”改成“订单式”培训,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特色的培训,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属下的职业培训中心与区公安分局治安联防大队合作开展治安员培训,培训的974人百分之百上岗;祈福仙湖酒店采取“订单”方式通过当地劳动保障分局培训招用了6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西樵劳动保障分局针对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志于创业的情况,开办了两期创业培训班,培训了100多人,有的人已经创办了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其他人就业。多种培训模式的创新,既满足了村民的要求,也为有效培训积累了经验。

  观念待更新:“洗脚”容易“洗脑”难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苦笑着说:“难在你急他不急,关键是观念上的改变。”在南海,如果不过于挑拣,“只要想就业,都可以帮助就业。”

  南海经济比较发达,企业数量多,全区有各类企业及经济组织8万多家,就业岗位充分,今年净增岗位4万多个,而全区尚未实现转移就业又有就业愿望的不足2.1万人,应该说很轻松就可以消化。并且这几年,考虑到不少村民年龄大、文化层次低,村、镇在一些要求不太高的岗位上都优先安排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虽然如此,一些村民尽管劳动保障部门做足动员,仍然呆着也不愿进工厂上班。

  邓润来是南海里水镇的一名普通农民,他现在有一栋5层高的房子。上面4层全部租给了来南海打工的外地人住,底层则租给别人做杂货生意,自己住在改建过的祖屋里。光靠这栋房子,他们家一年就有几万元收入,加上年终村里的股份分红,完全可以应付家里的日常开支。他说:“到厂里打工才几百块钱一个月,工作时间长又没自由,何必去干这种辛苦活。”

  在南海,农村居民基本上都有股份分红,像邓润来这样除分红外还有出租收入的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们因为生活无忧,又觉得工厂的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因而没有多大的就业愿望。

  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这种供求错位,在南海更多的是观念上的错位,是期望值太高造成的。”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认为。在“老板经济”盛行的南海,不少人对进厂“打工”不屑一顾,而老板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成的。客观上文化水平低,就业期望过高是不少村民难以就业的真正原因。

  尽管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搭好了服务平台,但要全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有待于其自身就业观念的更新。

  《华南新闻》(2005年12月20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