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舍德:草原上的牧民收藏家(百姓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3:4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舍德:草原上的牧民收藏家(百姓故事)
舍德和他收藏的文物。

  他收藏了千余件蒙古民族文物,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建立了自己的收藏馆,千余件藏品初步估价达几千万元。有的博物馆以五六百万元的价格邀请他办展长期陈列,他谢绝了。但他却接受了家乡的邀请,将其中价值千万元的300余件精品拿到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博物馆陈列。

  ●为民族文物流失而痛惜

  他叫舍德,今年43岁,科尔沁草原的一个牧民,原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海力吐镇江根艾里嘎查(村),现为呼和浩特市滨江花园古玩一条街蒙藏展馆馆长。一副魁梧的身材,红红的脸膛,平淡的话语中掩饰不住对收藏事业的执著。

  1991年,舍德携家来到北疆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刚开始,他不会做买卖。不到两个月,带去的800元钱就花光了。生活逼迫他啥活都尝试,他做过边贸、照过相、给人家打过工、做买卖赔过钱……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逛了一趟内蒙古博物馆。他看到偌大的博物馆里蒙古民俗文物很少,就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得知蒙古民族风俗文物收藏在自治区还不多见。由此,舍德想:我是不是搞一些蒙古民俗文物收藏呢?在平时做买卖的过程中,舍德也发现,不少珍贵的民族文物都白白地流失了,他感到十分的痛惜。从那时起,舍德就开始了文物的抢救和收藏。

  ●为收藏陪人喝了6天酒

  在刚刚陈列完毕的科尔沁博物馆舍德蒙古民俗陈列馆,笔者见到了他收藏的一件件文物珍品:有制作精细的各式各样的壶,有木制刻工精细的菩萨,有铜制的牧民用来装牛奶的各种各样的器皿。其中有一件清朝早期的铠甲,那是在2002年8月,舍德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蒙古国一个牧民那里有一件铠甲,出售的条件是要购买者陪他喝一顿酒。舍德来到那个牧民家,付完了钱并陪他喝了一顿酒,但是次日这个牧民却变卦了,让他再陪喝几天,否则就不让他拿走铠甲。没办法,舍德接连陪他喝了6天酒(每次都是一两斤),这才拿回了这副珍贵的铠甲。

  2003年6月,有人给他打电话:“一个地方有一个佛龛,你要不要?如果去看的话,不管买不买,得交8000元的介绍费。”当时,舍德的资金状况也不是太好,但他咬咬牙,还是去看了,后来以5万元的价格买了下来。他对这个佛龛格外喜爱,曾有人欲以10万元的价格购买,他都没卖。他说:“我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收藏、保护民俗文物。如果能通过我的收藏,保存下来一批文物,那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了!”

  ●“我从心里喜欢文物”

  说起收藏的艰辛,舍德说自己一个月在家也就能呆上几天,剩下的二十多天在外面寻觅文物,坐车一坐就是30多个小时,电话费一个月得3000元钱。有的文物特别重,光挪一下就得十多个人,人工费得几百元。2001年8月的一天,他收购了两个木雕菩萨像。他用一个大木箱将木雕装起来,放在火车的过道里。木雕比较贵重,一部分钱还是借来的。舍德一直守在木雕的跟前,直到安全到家。

  说起收藏蒙古族文物的困难,舍德毫不掩饰地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往往是见到了真正好的东西买不下来。有时遇上资金困难,将舍不得的东西也卖掉了。有时为了将一件好东西买回来,四处借钱,得付很高的利息。为了缓解资金上的困难,他于去年在家乡承包了一座水库,准备发展养鱼业,用副业赚得的钱搞文物收藏。

  一件件藏品,向人们诉说着蒙古民族的历史,也向人们展示了草原文化的多彩多姿。舍德一再说:“我搞蒙古民俗文物收藏不单单是为了钱,我从心里喜欢文物。能将这些蒙古民俗文物在家乡的博物馆陈列,我特别高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20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