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恐代价”刍议(国际随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南

  12月17日,经美国媒体曝光之后,美国总统布什不得不承认,他曾于3年前签署密令,允许原本从事境外通信监视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境内人员的通信进行窃听,并称这是美国反恐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这项密令废弃了此前25年美国各界经过艰难过程达成的“全国共识”,即一般情况下禁止政府对美国人进行侦察,如果这类侦察得到许可,则必须由法庭

进行监控。

  据媒体披露,过去3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未得到法庭许可的情况下,对成百上千名身处美国境内人员的电话、邮件和行踪进行窃听、监视和监控,以寻找相关证据,防范恐怖事件发生。

  不难想象,在一个自诩充分尊重个人“隐私”、公民皆可尽享“人权”的国度,此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美国人心理受到严重冲击。如果真是像布什坚称的那样,这样做是出于“反恐”的需要,那么,美国社会和美国公民为此所必须承受的,就是另一种“反恐成本”和“反恐代价”。

  自“9·11”事件以来,为了“反恐”大局,美国民众一直在付出有形和无形的“反恐代价”。迄今为止,以布什为首的美国军政当局,为了包括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内的各种“反恐”行动,已从美国国库中动用了高达上千亿美元,这些钱当然主要是美国民众交纳的税金。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官兵死伤的消息不断传出,不但给其亲友造成了难以名状的痛楚,也在美国公众的内心投下了不易抹去的阴影。目前这两场战争已导致近两万名美军官兵死伤,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美国的普通民众家庭。美国民众不仅在国内要忍受出于“反恐”、“防恐”之需而设置的诸多不便,更要承担出国时比他国公民高出许多的人身安全风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倘若如此高昂的“反恐代价”能在“反恐成果”方面得到相应体现,美国民众的付出也算是有所回报。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国内虽未发生大的恐怖事件,但的确数次提高过“防恐”警报等级,笼罩在许多美国民众心头的恐怖阴霾至今未曾散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事仍在继续,局势何日平息尚无定数。就连被美国视为头号恐怖嫌犯的本·拉登,不仅一直逍遥法外,而且还时不时现身电视屏幕,发表反美言论。最近一次发生在12月13日,拉登又通过电视号召穆斯林发动对西方的“圣战”。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一天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克罗克还说,拉登可能已失去与追随者的联系,丧失了对“基地”组织的实际领导权。

  对于美国民众来说,美国何时才能取得“反恐战争”的完全胜利,他们持续付出的“反恐代价”哪天才是尽头?这恐怕是一个连布什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0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