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竞争力:特而长 人才:聚则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6:3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成都“十一五”关键词解读(上)

  当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经济规模大小已不再是决定因素。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区域发展、国家发展有更大贡献的重大项目,将是增强成都今后发展持续力的关键。

  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成都科研力量比较分散,一个科研课题,往往是多学科交叉,需要整合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人才的聚合效应。

  “未来五年,成都应该有更高的目标。”“成都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很客观,一定能够实现。”“实现新‘三最’目标,不仅要有一流的经济,更要有一流的人才;不仅要有‘经济高地’,更要有‘人才高地’;不仅要在自主创新、‘科教兴市’上有新突破,更要在‘人才强市’上实现新跨越。”

  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成都“十一五”规划建议后,成都“十一五”关键词引起了市内外专家学者、市民的关注。

  从“西部”到“中西部”,成都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增强;从“综合实力”到“综合竞争力”,成都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更加关注人力资本的质量。

  全球化中升级同质化中突围

  □陈伟

  现在,全球化浪潮正在淹没城市之间的市场界限,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国际资本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这几年,英特尔等全球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成都,在不知不觉之间,成都本地产业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产品外包、贴牌生产、定期供货等生产形式让不少成都企业尝到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甜头,尤其是IT产业,吸引的国际资本和产业配套企业为成都的信息产业发展备足了马力。

  有报道认为,目前外商在中国投资制造业的关注重点已经开始转移。在一些外商眼里,中西部将可能成为21世纪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腹地不仅是全球关注的巨大消费市场,更是一个蕴涵了巨大潜力的生产供应基地,未来中国从沿海地区到内陆腹地必然地要引发出全面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浪潮。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成都带来城市资源重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都在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稀缺要素时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本土消费市场上“成都造”的产品比例不高。

  面临国内城市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成都该怎样调试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马达,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已经给出了答案:建设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建设高科技成都;打造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建设新型工业基地……

  关键词

  新“三最”——成都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将成都发展目标定位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将“西部”修改为“中西部”、“综合实力”修改为“综合竞争力”。

  特色培育壮大竞争优势

  目标

  市委全委会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访谈

  成都日报:成都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将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定位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从“西部”到“中西部”、从“综合实力”到“综合竞争力”,两处变化说明了什么?

  邵昱(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这两处变化,表明成都在发展中对自身条件及竞争形势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也可以说是以前我市所提出的“敢跟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与快的赛”的时代精神的又一反映。

  当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关键是发展能力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高级次产业结构这类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决定着区域的发展后劲。在向强者学习和比较中,虽然经济规模指标的比较是重要的,但是规模并不是竞争力的真正体现,有的城市经济规模大小与行政性资源区域布局有关。成都以前提的“综合实力”,较多反映的是规模大小这样的内容,在国内外竞争新的形势下,十分需要深化到怎样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这样的认识层面和实践举措上。

  在西部城市中,不管是发展基础还是发展态势,成都实现“三最”目标都是具有现实性的,成都发展的真正参照系是怎样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怎样做到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方面也如规模一样靠向前列?从某些相似条件看,中部有实力的城市无疑是我市直接的学习榜样和追赶标兵。

  阎勤(浙江省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成都市提出的新“三最”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成都发展的实际。新目标将使成都这一中西部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更加突出,为中西部地区、全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对一个城市来说,发展的目的有两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都市的目标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成都日报:在“十一五”期间,成都该怎样提升综合竞争力?

  阎勤:综合实力主要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而综合竞争力不只强调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强调城市之间的合作。

  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产业基础不是很雄厚,民营经济的活力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挖掘。在“十一五”期间,成都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发挥好城市在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区域发展、国家发展有更大贡献的重大项目;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应迈出更大的步伐。

  ■链接

  城市竞争力

  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竞争、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竞争、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硬分力+软分力=城市产业竞争力之和。

  硬分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聚集力。

  软分力=秩序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2005年中国内地城市竞争力排名

  2005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最具综合竞争力前50名城市的12个分项竞争力进行计量和分析。其中,中西部城市位居分类前10名的是:人才竞争力,武汉第9名;资本竞争力,成都第7名,武汉第10名。科技竞争力,武汉第3名、西安第7名、成都第9名;结构竞争力,长沙第3名,成都第10名。综合区位竞争力,成都第4名,武汉第6名,重庆第10名;环境竞争力,成都第8名;文化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重庆第6名,南昌第9名。

  关键词

  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

  人才支撑构筑创新平台

  目标

  市委全委会提出:“十一五”期间,加快建设高科技成都,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应用放在优先位置,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突破;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

  成效

  据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高科技成都”建设成效初显:科技竞争力在全国50个城市中的排位,由2002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9位;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6000件,授权量突破3000件,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预计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将达9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1000家。一批拥有数十亿元资金的企业正在崛起。华夏网芯、乙脑活疫苗、蓉油系列三系杂交油菜、地奥心血康等一系列“成都造”科技成果获得公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访谈

  成都日报:在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自主创新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都在“十一五”期间,怎样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张勇(成都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三年前,“高科技成都”建设就已经启锚了。我市制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全国一流的研发水平,培养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建设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今后,我市将着力高新技术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重大装备设计制造、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以及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的技术创新,形成企业集群,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抓好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换代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在若干农业技术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强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成都日报: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市委全委会提出,建设“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这一措施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辛文(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成都构建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是面向新时期、新阶段作出的科学的、及时的战略部署。成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集,科技资源和人才实力,已具备西部人才高地的雏形。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手段,正在实现从依赖物质资本到依赖人才资本的战略转变。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当务之急。成都建设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有利于形成聚才、留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使之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人才资源集聚区,为“三新”、“三最”目标的实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区域性人才高地”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三大块:人才广聚博纳的“开放高地”,人才充分流动的“自由高地”,人才成就事业的“创业高地”。拥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是人才高地的显著特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和安居乐业的环境,是人才高地建设的重点。

  成都日报:要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成都该着力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辛文:成都对科技人才的整合做得还不是很够。科研力量比较分散,这方面不及西安。一个科研课题,往往是多学科交叉,需要整合力量,联合攻关,如果各自为政,纵然人才总量大,也难以形成人才的聚合效应。要理顺科技力量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整合人才资源,不可硬搞“拉郎配”。

  成都必须把握人才的资源性,注重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目前,成都的研发经费总体上投入不够,政府应通过安排贴息贷款等途径,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对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实施科技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鼓励科研机构职工个人持股、控股,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张勇:栽好“梧桐树”,才引得来“金凤凰”,我市应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宽松的创业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尊重人才的自由选择,让更多的人才引得进、安得下。政府应建立起由“刚”转“柔”的人才政策环境,打破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允许回国创业人员保留绿卡、保留在国外的职位,甚至保留外国国籍,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候鸟型”、“两栖型”人才来成都发展;在人才结构调整上,应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引进“大院名校”,抓好留学生创业园、高新产业孵化中心等建设,搭建集聚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