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向“制造业强省”拐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6:48 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任琦

  论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浙江不及北京、上海、西安等传统强势地区,但拥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却位居全国第一;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仅次于广东,雄居全国第二;国家的直接投入不多,但浙江申请到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超过1亿元,名列全国榜首……据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擅长制造的浙商正在坚定地调整着自己的发展轨道。

  平均每家企业有一项专利

  浙江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增强

  “就任局长的第一天,最让我吃惊的,是知道了这样一个数据:浙江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居然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回忆起两年前履新时,还是颇多感慨。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一样,在他的心目中,浙江的许多经济指标都排在全国前列,是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可是代表企业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研发投入,列出的数据却让人吃惊。

  两年过去了,这个状况有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

  据省中小企业局对372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有将近三分之一企业研发投入超过企业销售收入的1%,其中有10%的企业超过9.8%。在“十五”的前4年中,全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为4500亿元,其中技改投入占了2300亿元,与“九五”同期比增长3.3倍。2003年,浙江技术市场53亿元的成交额中,受让方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随着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据调查,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技术1.09项,其中5.9%的企业拥有5项以上的专利。以轻工产品制造业著称的温州市,2004年共诞生专利1295项,平均每天诞生专利3.6项。省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受理的两万多件专利申请中,中小企业和个人提出的专利申请占了九成。

  另一组数字也说明浙江中小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趋势:“十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已累计开发县级以上新产品4万多项,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6000余项,县级以上新产品比“九五”同期增长2倍多;有27.6%的企业,每年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其中20%的企业达到50%以上。

  浙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角的“制造业大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工业增加值占88%,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一定意义上就代表浙江经济的竞争力。但在多数人看来,浙江的中小企业出身“草根层”,经营者以农民为主,产业层次“低小散”,浙江制造业正在走向“冬天”。

  然而,根据省中小企业局的调查,对市场极度敏感的浙江中小企业,早已感受到市场的变化,纷纷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寻找新的创业之路。来自各方面的数据显示,浙江中小企业的创新激情空前活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显现……

  一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引领“浙江制造”的新跨越

  2003年,新昌县的林樟荣第一次从船舶业的朋友那里听到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名字。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和中国交通部海事局的规定,国内船只在2007年7月1日前要普遍配备AIS系统。根据这一信息,林樟荣的广洋电子科技公司立即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费用,花了两年时间,最近成功开发了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S系统。

  浙江中小企业多数是改革开放后农民自主创业发展起来的,大多以乡镇、县域为单位,并以轻纺、服装、小五金等传统产业为主,并且通过亲帮亲、邻帮邻和乡邻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借鉴,形成了独具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现在,全省拥有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

  然而,近几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寻求新的突破成为浙江中小企业的普遍课题。

  日前,一位从事化纤布生产的绍兴民企老板正张罗着转型。他说,十年前,有布机就有得赚,随便怎么弄,一米布也有几元钱的利润;现在再做大路货,一米布只有几角钱的利润,弄不好就会亏损。所以,他现在正在四处打探,想物色到一两个高科技项目。他说还没打定主意,是继续搞纺织业,还是进入其他行业,主要是看新项目的科技含量。

  这位布厂老板的抉择是浙江众多中小企业主的缩影,浙江的许多企业就是在第二次创业中转型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富阳市的富通集团,原来是一家生产普通通讯电缆的企业,后来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攻克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填补了国内预制棒全合成技术的空白,荣获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现在已被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认定为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据省中小企业局调查,浙江的这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异常迅猛,目前全省拥有一万多家,居全国首位。这对浙江庞大的中小企业群来说,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正是这些科技型企业,引领了浙江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跨越。

  依据市场需求创新技术

  浙商最善于玩转“市场魔方”

  省中小企业局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8.6%的企业把市场需求列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市场导向型非常明确。

  技术创新的路径一般可分为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类型。技术导向型强调技术创新的领先性,而市场导向型则围绕市场需求,把用户需要和改进现有技术不足作为创新源,强调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务实的浙江企业家绝大多数选择后者,从客户的需求中选择攻关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把创新成果很快转化为市场优势。

  原来专为欧洲电动工具大厂商贴牌生产的宁波中强公司,在欧洲市场摸爬滚打了七八年,是国内电动工具的老二,日子不可谓不好过。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辛辛苦苦只赚“加工费”,发展空间十分狭窄。2002年初,中强集团总裁陈诗歌得知德国有家名叫“卢茨”的有64年历史的老厂,因人力成本过高濒临倒闭,他们马上决定收购,经过艰难谈判,终收“卢茨”于麾下。收购之后,借助卢茨厂的研发人员,中强的创新能力强劲爆发。

  最近,一家美国大客户提出一项“十分奇怪”的产品开发要求,当中强按要求开发出来后,对方感叹“这创意真好”。另一个例子是,中强最近开发的拉杆式切割机,具有激光定位功能,但成本较高,决策层吃不准市场前景。于是工程师把创意送到几个大客户手里,客户说“OK”。一位中国工程师说:“现在开发的好多产品,都是市场需求激发的;如果像以前那样埋头做‘加工苦力’,敲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曾有一份调查报告如是描述浙江企业的众多领军人物:80%是农民出身,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也许是事实,但他们对市场非常敏感,能够很快地触摸到用户的需求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

  据省中小企业局调查,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主要限于国内水平且以企业范围为主,技术以改进型和跟进型为主,在提高创新成功率、缩短创新周期和有效降低创新风险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已建有技术攻关小组3.7万个,这些小组活跃在班组、车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工艺革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每天都有革新成果问世。

  没有不想创新的企业家

  政府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不久前在杭州举行的人才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高峰论坛上,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诚在发言中一语中的:“我想,现在没有不想创新的企业家,只是怎样创新的问题。”

  确实,制造与创造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创造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意味着新事物,新思维;制造需要精度,需要技术,但相对创造来说,也许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而已。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是摆在浙江经济发展面前的一道题。

  事实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般都能找到创新的资源与方法。但是对那些居于产业低端的小企业来说,创新面临着技术与资金的双重瓶颈。据调查,浙江中小企业平均拥有技术人员仅0.39人,许多小企业、微型企业基本没有研发投入,但他们同样有着创造的渴望。

  如何破解这些小企业的困境?以本地的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市场,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转让、培训等服务,可能是一条“草根创新”的有效途径。

  温岭的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这是一家民营科研企业,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温岭泵业的小厂。“从去年开始,主动上门要求提供技术服务的越来越多。”所长林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研究所成立4年多,为当地的电机、水泵生产企业共设计了4000多台电机产品。

  温岭的泵业是从仿制开始的,多数企业在100人以下,科技人员要么缺席,要么只有一二人,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创新能力。根据这一状况,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为他们提供从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到测试数据、检测设备、技术咨询等一系列的电机业共性技术服务,企业主只要一个电话,技术人员就会上门。由于他们开发的技术实用性强、贴近市场需求和具有服务价格优势,深受当地小企业的欢迎。

  “政府手中握有各种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把经贸、科技、金融等多个部门的职能和资源都整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服务中心运作,这样技术辐射能量与动力就会更大!”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如是评价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