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9:14 南方日报

  文化建设大潮观

  25广东群众文化

  核心提示

  “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发展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省近年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山区文化建设议案”、“南粤锦绣工程”等,群众文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推进、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大潮走笔

  天下和静在于民乐

  没有深远的群众文化基础,没有吸引广大人民主动参与其中的有效方式,一个城市要做到文化立市无疑是空中楼阁。我们看到,深圳的“一公里文化圈”、发展社区图书馆等举措,牵动着这个城市灵魂深处的梦想——扭转“文化沙漠”形象,构建“诗意的栖居”。深圳市委、市政府希望,5年之后人们谈到鹏城,更多的是“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而不仅仅是中兴、华为、深交所。

  新世纪以来,广东全省各种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重点群众文艺活动,如“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戏剧花会”、“百歌颂中华”、“‘星海之声’万众歌会”影响很大。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在佛山举行期间,文化部部长孙家正高度表扬了广东省和佛山市近年来为文化普及作出的大量工作。孙家正指出:“先是广东及佛山选择了文化,然后才是文化选择了广东和佛山。”

  各地实践证明,群众文艺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追求和谐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有利于调节心态、愉悦身心、维护稳定,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举例来说,湛江遂溪县文车村和许屋村因历史原因积怨颇深,曾发生械斗,自开展农村“三文”活动以来,两村从切磋“狮艺”开始,到联手参加国内外各种醒狮大赛,不但原有矛盾得到化解,而且两村关系变得十分友好,成为当地文明村庄的示范典型。

  另一方面,我省业余合唱团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表现出色,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群文工作者创作表演的节目,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摘金夺银,这些都证明民间文化绝非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事实上,乡村剧团、私伙局这些遍布坊间的自发团体,对于粤剧、山歌等传统民间艺术的复兴和提升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我省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的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指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思想——“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发展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多为满足群众文化需要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高兴、满意。“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让大众安居乐业,“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真正感到幸福,我们所期待的“政通人和”的盛世也就来临了。

  高端访谈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

  群众文化建设步入快车道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

  问:近年来,我省群众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纳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还召开了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近年我省群众文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推进、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我省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山区文化建设议案”、“南粤锦绣工程”、“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使得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28个、博物馆143个、市群众艺术馆22个、县文化馆11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01个、村级文体活动室6139个。全省已有18个县(市、区)迈进了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区)行列。

  我省在壮大群众文化队伍、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上同样有长足进步。省财政从2004年到2010年,每年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培养、引进群众文化人才。去年以来,全省文化系统培训农村文化骨干47.35万人次。目前,由全省各市艺术馆、文化馆组织建立、长年活跃在广大基层农村的文艺表演团队达1865支;农村集镇文化中心达1104个、文化户2154户;尤其是合唱艺术已成为我省群众文化的一张“名牌”,全省仅业余合唱团(队)就达近万个,在国际各大合唱赛事中荣获的各种奖项就有100多个。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问:最近几年来,从省里到各地举行的“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百歌颂中华”、“‘星海之声’万众歌会”等群众文艺活动都反响热烈,广州市还创造性地实施“金穗工程”,深受百姓欢迎。您对这些活动的评价如何?

  答: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放在首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增长,省里和各地都把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促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百歌颂中华”、“‘星海之声’万众歌会”等全省性大型群众活动,在全省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具有鲜明导向性的龙头示范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而广州市自1998年实施“金穗工程”以来,全市群众文化的阵地网络、人才网络、活动网络、服务网络得到明显加强,为未来群众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深圳市福田区打造“一公里文化圈”,佛山市南海区创建“桂花艺术工程”等,载体新、形式活、影响大、效果好。尤其可喜的是,我省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日益活跃,像湛江市开展的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文化室、举办农民文化节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文”活动,就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成为我省群众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天下和静在于民乐”。群众文化活动的活跃开展,凸显了群众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群众业余文化阵地,有利于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有利于促进人际和谐,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

  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问: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国各地刮起“申遗”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共识。广东各地群众文化的繁兴对我省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答:广东省的民间艺术资源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佛山剪纸、开平碉楼、湛江醒狮、潮州大锣鼓、东莞千角灯、龙门农民画等一批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产声名远扬,目前全省有29个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湛江民间工艺“雷州石狗”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对民间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也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规划。在这些年的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群众对民间文化是非常喜爱的,全省各地也因地制宜,纷纷把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的民间文化、地方特色人文资源与发展群众文化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如河源弘扬客家文化、恐龙文化,茂名打造“冼夫人”文化,韶关构建丹霞文化、珠玑文化,肇庆着力经营包公文化和龙母文化等等。这些举措在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弘扬了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

  政府从“办文化”变“管文化”

  问:我省群众文化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答:在充分肯定我省群众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群众文化建设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都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一些地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还不够;有的地方对现有文化资源缺乏整合,有效利用、开发、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还不够丰富,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群众文艺创作水平有待提高等,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城乡和区域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仍不平衡。

  问:今后我省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开创群众文化建设新局面?

  答: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我们要结合我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采取“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方法,突出解决统筹协调、文化共享问题。花大力气扭转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局面,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创新文化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角色转换,促使政府的指导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两架马车”齐首并进。我们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目标还有距离,还需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是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要把群众文化建设与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问题,他们是我省群众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无论如何,我省的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我相信,广东省的群众文化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发展。

  文化视野

  文化兴百姓乐

  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28个、博物馆143个、市群众艺术馆22个、县文化馆11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01个、村级文体活动室6139个……

  莲花北村社区图书馆是深圳市资格最老的社区图书馆之一,至今已走过10个春秋,拥有藏书6000册。深圳市从2003年起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其中达标社区图书馆385个,初步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在各个分馆,还可通过网上系统预借深圳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的书刊将被直接送进社区。莲花北小区的居民们也是福田区“一公里文化圈”的受益者。从2002年起,福田区已投入13亿元兴建文化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设施,让“辖区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在广州,自1998年实施“金穗工程”以来,全市各类群众文化广场从60个发展到176个,场地总面积增加了7.8倍。

  公共文化设施也是外来工的好去处。东莞横沥镇的文化广场是19岁的四川打工妹小魏所知道的唯一不用花钱的娱乐场所。像这样的文化广场东莞全市共有360个,2004年全市共举办广场歌舞活动1.4万场次,参与人数达1000万人次,其中大多数是外来工。当年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估中,东莞的文化氛围位列第四。

  文化体制创新

  数字:全省基层农村文艺表演团队达1865支;农村集镇文化中心达1104个、文化户2154户……

  在今年全省“书香”作文大赛上,鹤山一名高中生的作文让省批评家协会主席黄树森等评委心情沉重。这名学生在作文里说,因为买不起书,他经常往返十几里山路去县里的图书馆借书,一天的干粮仅仅是一团隔夜的锅巴。

  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在中国一直都是难题。最近两年,以广东流动图书馆为代表的系列工程却打破坚冰,提供了一个“在全国具有导向作用”的新模式。

  如今在粤北、粤东、粤西地区建起的20个流动图书馆,不仅每年可由省财政厅拨款添置1.2万册图书,而且每过半年还会将书相互流动一次,截至今年3月总计为读者带去新书23万多册,接待读者57万人次,各分馆还可通过网络共享中山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广受读者欢迎。按照同一原理建起的广东流动博物馆,现有近40家分馆,共举办了27场次的巡回展览,总参观人数达80万人次。

  公益文化项目实施招商,也被证明是一条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可行之路。佛山千场公益电影下基层活动,两年时间共获得赞助近500万元,加上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共完成了1.8万场的放映任务,既活跃了基层文化,又没有增加负担。今年的亚洲艺术节,佛山市充分利用品牌资源,采用项目冠名、经营权出让、发行纪念品等运作方式,共获得社会赞助超过2000万元。

  湛江市领导认为,除了上级财政补贴和“三下乡”等“输血”工程,从农村文化生活内部激发生机的“造血”工作更为迫切。湛江全市现有醒狮队1000多支,业余粤剧、雷剧团500多个,剧团所需的道具、器材、舞美等催生出专业“道具村”、“搭楼村”、“服装村”和一批文化中介公司。一条围绕传统艺术展开的农村文化产业链正在形成。

  民间文艺开发

  数字:目前全省有29个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

  这两年,河源的恐龙文化、茂名的“冼夫人”文化、韶关的珠玑文化、肇庆的龙母文化,都成为各地发展人文旅游的王牌。南田村也成为湛江打造“特色文化村”旅游的试点之一。村民们发现,越是“土”得掉渣的东西,越是讨游客欢心,比如写着“康皇大帝”字样朱红迎神木牌和田间地头唱的“姑娘歌”。年初游圩时,大人用“色板”把穿着戏装的孩子们抬起来,敲锣打鼓围着村子走了一圈,“飘色”的队伍足有一里多长,游客们看得目瞪口呆。

  湛江市1000多个村庄、上百万农民今年春节自发举办了各类文化节,人们在红土地上表演时装秀,也舞起许久不见的草龙。来的游客多了,村民们的荷包也涨起来了。

  去年首届梅州国际山歌节举办期间,市民对山歌的热情和客家人的自豪一起被点燃,梅江沿岸山歌亭里歌声日夜不歇,山歌擂台蜂拥“复出”。参加山歌节演出的饶老汉说,唱了60年山歌,头一次看见台下的观众这么激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边听边流泪。2005年,客家山歌与广东汉乐、火龙、船灯和木偶,被梅州送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今年3月黄埔南海神庙举办的“‘波罗诞’千年庙会”,成为继“羊城音乐花会”、“金钟奖”广场演出之后广州又一个群众文化的品牌。逛庙会让很多年轻人头一回晓得:原来除了舞狮还有舞鳌鱼和舞麒麟。广州群文工作者创作的具有浓郁“西关风味”的舞蹈《老火靓汤》、小剧《相思艇仔粥》等作品,在近五届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得了11个金奖,1个银奖,4个优秀奖,成绩居全国前列。

  基层群众自发组成的文艺团体也开始走出全国,走向世界。全省1万多个业余合唱团,在国际各大合唱赛事中荣获奖项100多个。东莞长安镇由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自发组成的业余粤剧团,2002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人民大会堂献演的业余剧团。有专家评价说,剧团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现代粤剧《思源》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文化进入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阶段”。

  总策划:杨兴锋

  统筹:陈志红陈志

  撰文:本报记者郭珊

  摄影:本报记者刘力勤陈雪芬丁玎

  图:

  今年6月,“星海之声”万众歌会开幕式暨冼星海作品大型音乐会在广州上演,场面壮观。合唱艺术已成为我省群众文化的一一张“名牌”。

  肇庆端州图书馆是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点,这里成为读者爱去的地方。

  东莞市华阳曲艺社农民聚在村子边的凉亭里练唱拉曲,自娱自乐。

  中山市长洲艺术团的秧歌队经常获邀参加区里乃至市内的大型活动。

  为打造“钢琴之城”,去年8月,200台钢琴音乐会在深圳奏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