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码头工人世家眼中的宁波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0:33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记者吴明京通讯员周波

  周贤根、周鹏飞、周燕,是宁波港集团中普通的一家三代人,他们见证了宁波港近百年的兴衰。祖辈:“脚夫”生涯是其最深的记忆

  1926年,还不满14周岁的周贤根到码头顶替父亲当“脚夫”,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

年的码头工人生涯。

  当时的宁波码头多数集中在新江桥下的外马路沿江一侧,最兴旺的时候也就是4个用旧泵船撑起来的“浮码头”。码头上根本没有装卸设备,所有货物装卸全靠“脚夫”的两只肩膀。当时太古码头的货种主要是糖和茶叶,从香港运来的糖每船装有近2000吨,都用麻袋包装,每袋重168斤。60个“脚夫”一袋一袋地将它们从船舱背到岸上的仓库里,而且两天两夜必须卸完。

  在上世纪50年代,周贤根先后两次当选为人民代表,1978年从宁波港退休回家,现每月有上千元的退休工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周鹏飞:从人力工到港口双文明标兵

  1964年9月,周贤根将年仅17岁的大儿子周鹏飞送到宁波港务局工作,周鹏飞便成了家中的第三代码头工人。

  周鹏飞刚参加工作时在港务局下属的劳动服务站做人力手拉车工。当时的装卸作业以人力为主,背扛肩挑仍是当时的主要作业方式。周鹏飞和服务站的工人们负责用手拉车把堆场货物拉到码头边,再由其他装卸工将货装上船。

  60年代末,码头购进了第一批电瓶车,周鹏飞成为宁波港的第一批电瓶车司机。到70年代初,宁波港的吞吐量从刚解放时的4万多吨增至100万吨,周鹏飞先后从事过输运司机、塔吊司机、机械维修工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港掀起了大建设的热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港口运输迅速向大吨位、专业化方向发展。面对企业生死存亡的挑战,周鹏飞和老职工开始了重振企业雄风的第二次创业。90年代以来,周鹏飞先后8次被上级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宁波港务局评为“双文明标兵”。周燕:新一代港口工人

  周鹏飞一家与宁波港总有割不断的情缘,毕业于宁波港技工学校的周燕,2000年正式成为宁波港北仑股份有限公司机修厂的一名新工人。

  从当年破破烂烂的宁波老港,到如今雄伟壮观的现代化国际大港,什么都变了。周燕所在的宁波港北仑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4467万吨,是中国大陆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埠企业,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铁矿中转基地。

  小时候,在周燕的印象中,当一名码头工人每天要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中日晒雨淋。可到单位报到一看,北仑港区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香樟、冬青树,还有珊瑚树、海桐球、红梅等花草树木,一年四季花香不断。

  如今,宁波港全港泊位总数已增加到19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就有39个。从内河港到河口港再到海港,宁波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北仑港区早就告别了人力装卸,一台卸船机抓斗轻轻一抓就是30吨。1949年,整个宁波港一年的货物吞吐量才4万吨,2004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了2.2亿吨。千年古港几代宁波港人的梦想如今成为现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