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望2005年 职场异彩纷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2:36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谢少媛

  职场,一方面是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多少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底薪大幅下滑;另一方面紧俏专业急需优秀人才,金融保险业更是不吝重金委以重任;职场人才走向规律无声无息,但进行得坚定而乱中有序……

  ●公务员大热

  ●大学生低薪

  ●就业“学历倒挂”

  ●白领“心病”严重

  ●金融业抢才

  ●跳槽更理性

  ●网招有“规则”

  ●李开复跳槽

  公务员报考创历史新高

  近年不论是国家公务员或是地方公务员,报考人数均年年激增,今年更是创历史新高。

  今年11月26日,2006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被称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从10月15日到25日,仅报考和资格审核阶段,网上报名人数就不断被刷新,曾一度因点击率过高而出现网络瘫痪。据人事部有关人员介绍,最终通过招考部门资格审核的考生约为50万人,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约为43∶1,超过去年37:1的平均报考比例,个别岗位竞争者超过2000人,其竞争难度超过高考和考研。

  点评: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最大的就业热门。然而,公务员录取名额十分有限,目前提供的岗位对于每年几百万毕业生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所以,指望它来减轻就业压力是不现实的。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热考公务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要降低这种竞争的热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就业门路、降低行业差别,让求职者有宽泛、公平的选择机会。

  大学生低薪就业

  继2003年、2004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今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又一再下降。在山东、河南、广东等地的人才招聘会上,今年相继出现了以月薪500元至600元招聘大学生的企业,有企业甚至打出“本科生每月工资600元,不包食宿”的招聘广告。大学生的薪酬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有关人士坦言,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随着部分人才相对过剩和职位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的“低工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点评:工资水平代表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大学毕业生毕竟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集知识、才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低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企业还存在不合理的用人理念,他们希望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

  有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投入40多万元。在高投入之后,大学生及其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崭新的开始。然而,现实是高投入低回报,站在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角度,人们不能不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待这一现象。

  就业出现“学历倒挂”现象

  与目前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专生的就业率逐年上升,九成以上中专生不愁工作。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职业学校招生数连续增长,就业形势非常好。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已超过94%,2004年接近95%。而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们仍面对工作没有着落的困境。据统计,去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平均70%左右,而且大学生人数仍在飙升。

  点评:中专生的高就业率来自职业技术教育独有的优势。中专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密切。同时,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标准,许多工种必须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实行“双证书”制度,这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很大,对白领等员工的需求则相对较小,而且本科扩招快,人数剧增。大学生、研究生由于自己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期望值相对较高,不愿降低自己的就业要求,就业自然比中专生难。

  职场人士心理问题严重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我国城市渐入压力社会,职场人士的各类压力越来越大,健康问题和一些社会矛盾也由此引发。今年媒体的一篇报道就曾引起关注:一位年薪50万元的高级男白领,居然抢了一辆7万元左右的二手车来开。而他的抢车理由竟是“不知为什么特别烦躁”。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使得他身心俱疲,这种疲惫与压抑甚至已无法用正常的休闲方式来排解。

  近年来,劳动者的工作倦怠、职场困惑、心理压力等问题,在国内许多城市日益凸显。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5.05%的上班族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另有一项针对职场压力的调查显示,在近三年内,就业者的压力感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与此相对,就业者的总体幸福感逐年下降。

  点评: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调查报告曾指出:“心理压抑已成为21世纪人们健康最严重的挑战。”我国经济处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使得目前相当一部分白领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正成为职场人士持续发展的双重大敌。所以,无论社会还是企业,都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关注人的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不论是企业还是白领,都应该尽快明确如何在“加压成长”的同时有效地“减压疏通”。

  金融保险业人才竞争激烈

  2006年底,我国将允许外资银行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外国金融公司将大量进入,金融保险业的激烈竞争则在今年已开始显现。招纳高级人才势必成为今后一两年国内外金融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深的金融行业人才将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洋保险进入中国,中国保险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再也不是中资保险公司的专利,而其中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及人才的争夺,已经变成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除了保险顾问以外,熟悉保险公司运营机制、内部管理的内勤人员是许多初成立时期公司迫切需要的人才;精算师成为保险公司的灵魂人物;理财规划师也日渐走红……

  点评: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年,也日益临近我国向国外公司全面开放市场的最后期限。随着越来越多外资企业的进驻,在给求职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随着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崛起,国际贸易壁垒的消失等国内外因素,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出现较大变化,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将随之发生改变,造成一些走俏专业人才稀缺,更高的专业要求也让才市进入“入世”后的临界点。

  就业艰难使跳槽日趋理性

  在现代白领的心中,并没有跳槽的心理障碍,相反,很多人都视跳槽为寻求个人发展的捷径。然而,今年的就业市场似乎比以往更艰难,有意跳槽者也因此更加慎重。

  今年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如果公司各方面还可以,大多数人都不会心生离意。而人们对跳槽的风险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不再轻易离职。中华英才网一项有关工作观念的调查发现,32.71%的受访者表示,“尽管目前的工作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譬如家常便饭一般的加班,甚至波及自己与家人感情,但是,我还是会继续待下去”,在他们看来,“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都一样”。45.12%的受访者选择“就这样吧,有一份工作就不错了”。

  点评:跳槽理性实际上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目前就业难的市场状况———各单位都在裁员,也不再承诺高薪;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猛增,而社会需求有限,不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职人员也受到不小的威胁。许多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甚至不要求薪水报酬,这使那些专业性不强、不十分依赖从业经验的行业有机会以新换旧、降低薪酬,淘汰现职高薪员工就在所难免。

  网络招聘出台“游戏规则”

  11月底,中国网络招聘业部分巨头首次聚首北京,在“首届中国网络招聘行业高峰论坛”上共同签署了《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科学发展规约》,作为中国网络招聘行业“井喷期”前夕业内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游戏规则”。

  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将达到9.5亿元。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中国人才热线四大门户招聘网站的主要业务,在重点看护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同时,正在逐步向二线城市扩张。前程无忧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其全国布局基本完成;中华英才网通过吸纳全球第一招聘网站Monster5000万美金的战略投资,不但完成了全国的分公司布局,同新浪的战略合作更是一次性完成全国覆盖。同时,各二线城市的招聘网站也依托原本较为强势的本地线下招聘会,迅速抢占着当地招聘市场的份额。

  点评:随着中国网络招聘行业井喷期即将到来,如何利用技术变革、运营模式变革的时机来发展、完善自己,是网络招聘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让那些地方小型专业网站在井喷期生存并获得发展?如何让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的国内著名网站在井喷期继续引领行业发展,这首先需要国内网络招聘进行自律。

  李开复跳槽轰动一时

  2005年,李开复成为IT业内最富争议人物之一。而这缘于一场轰动一时的官司。

  今年7月19日,Google宣布雇用李开复为其中国业务总裁。微软公司随即上诉,申请法院禁止李开复在明年1月前为Google工作,认为这可能将危及公司机密,并违反他与微软签订的非竞争协议。9月初,华盛顿州金县最高法院作出初步裁决:“微软没有充分证明它拥有合法的权利来阻止李博士在中国为Google建立发展中心并为其招募员工。”

  点评:跳槽本是职场常事,但因跳槽而引发的官司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李开复事件因其涉及两大著名跨国行业而轰动一时,也不得不使人更加慎重地考虑跳槽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切忌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轻易与企业签署竞业限制协议,出卖离职后的择业权。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