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在走近真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2:53 人民网-华南新闻

  

“我们在走近真理”
百色遗迹考古现场之一

  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从1973年在百色盆地西端发现第一个旧石器地点算起,至今已经32年了。对一个考古项目来说,32年不算太短。然而,如果作为一项科学探索活动,应该说考古学家对百色

盆地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在百色盆地旧石器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向各国科学家们袒露了心声。

  “手斧谁打的,打石器有什么用?”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冯小波博士,自称是见了手斧就兴奋。“你们看这幅手斧分布图,丁村有,蓝田有,洛南有。我在湖北郧县也发现有,不过才9个手斧,全是地表采集的,但百色却发现了这么多。”冯小波满脸的“不服”。“百色运气为什么这么好,百色手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冯小波念叨了好几次。

  “当时百色的古人类,是生活在80万年那次玻璃陨石事件之前,还是之后?他们是否只在百色盆地生活了一段时间,或是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他们的去向究竟如何?”美国史密森研究院人类进化署首席科学家鲍立克博士,对百色旧石器的考古工作评价很高,提的问题也多:“每一次科学的发现,都会带出许多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古人类是如何使用石器的,是用来挖树根,还是用来打猎?”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前馆长、法国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德隆美看了百色手斧后很激动:“百色遗址非常重要,与欧洲发现的东西可以对比。其实,对百色石器的研究刚刚开始,研究人员下一步会研究石质的变化,石器是如何分布的,会进行类型学的研究。”

  世界同行们给百色考古列出了一道道的“考题”。“本来这个项目主题是考古,得,往那里一放,先确定层位和年代,我哪有时间搞考古呢。”黄慰文笑着告诉记者:“我都退休8年了,需要做的事更多了。”

  其实,祖籍广东台山的黄慰文真没有想到,“1958年大学毕业从事考古工作以来,没有第二个项目像百色这个项目一样,与我有这么特殊的关系。当初在陕西汉中盆地搞研究,来百色后,一忙就把汉中给‘甩’掉了,到现在也没有再捡起来,一直就在百色。”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已经确定。“在阶地的网纹红土里找不到动物化石,我们就改变了方向,到洞穴里找。”在考古人员的想像中,远古人类在河流两岸打造石器,为了躲避强兽,到更高一点的洞穴中休息或许更安全。

  研究人员们能不能开启又一扇通往真理的大门?

  2002年10月之后的半年时间,以广西自然博物馆为主体的发掘队,对田东县布兵盆地的么会洞遗址进行主动发掘。发掘成果让考古人员们再次集体“亢奋”:发现石制品8件,直立人、巨猿等人科化石10余件,马、猪、牛等10多种动物的化石一批。这是广西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活动证据,这些化石距今约180万年。

  袁宝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代史前考古与第四纪地质学大师裴文中的高徒,曾长期追随刘东生院士进行华北黄土和青藏高原研究。在老朋友黄慰文的恳请下加盟百色考古,让袁宝印与南方的红壤又有了十几年近距离接触的“情结”。“百色的地质很值得研究,以后将着手研究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与么会洞内地层的关系。通过地层对比,测定该洞穴内人类化石的时代。”

  在百色,180多万年已经有人类存在,80万年前他们打造了技术先进的石器,并且还是两面对称的手斧……这幅考古人员描绘的远古人类生存路线图,在普通人眼中,是那么平和;但是在考古人员眼中,却又是一道道的难题:180多万年与80万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百色只有一层地层中出现了手斧?

  难题,在考古人员眼中,就是一系列诱人的研究课题。“1973年发现旧石器后,有人提出疑问,说百色手斧是年代很晚的产品。我们一直在找证据,没有找到时很郁闷,找到了很高兴。观点上的争论实际上也是个好事,逼着我们去找。没有这些争论,也就没有动力了。”参与百色考古的研究人员说:“感谢给我们提问题的人们。”

  “20年来做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表明,我们正在走近真理!”黄慰文告诉他的世界同行们。

  但是,黄慰文非常清醒,“我们离真理仍然很远很远。因为百色盆地在研究上潜力巨大,特别是盆地边缘石灰岩地区那些埋藏着丰富动物化石、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洞穴,在探索早期人类进化上所展示的美好前景,强烈地吸引着每一颗探索的心。”

  更具挑战的考古工作刚刚开始,黄慰文激情满怀地告诉他的团队:“对百色盆地的研究,不应该止步不前。”

  但是,黄慰文的腿脚却有点不灵便了,跟随他的助手们说,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看着黄老师老了。黄慰文说,不要紧,我走得慢点就是了。

  有哲人说,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初恋般的热情,宗教般的意志。

  纷繁的城市,灯红酒绿,充满了各种诱惑;寂寞的野外,有这样一群考古工作者,长年坚守。这句话送给他们,很适合。

  “我们在走近真理”,是考古人员自己默默牢记的信念。

  正是这句话,支撑着这群被人们称为“考古狂人”的科研人员,在百色红土地上坚守30年。

  《华南新闻》(2005年12月21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