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山寻宝玉妙手细雕琢——“中华盛鼎”的“真情”告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5:4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名山寻宝玉妙手细雕琢——“中华盛鼎”的“真情”告白
2005年12月,在轰动全省的一次收藏品鉴赏会上,我省第一次制作,象征兴旺昌盛的“中华盛鼎”一出现,便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连日来,“中华盛鼎”发行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全球限量发行的999尊“中华盛鼎”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探询的目光?

  它起源于“汤祈桑林”,寄托着对民族昌盛的企盼——

  “中华盛鼎”的原型,是河南博物院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饕餮乳钉纹方鼎”。这尊在郑州地下埋藏了3600年的方鼎,却因为商代的开国君主而蒙上了传奇色彩。据载,一次连续七年的大旱让商王朝岌岌可危。商汤亲帅大臣祭祀,却依然未见下雨。史官的占卜结果是要用人做祭品才能求来雨水。商汤稍稍沉吟,说出了足以感天动地的话:“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去焚烧他人,用我来代替吧。”就命人运来自己的王鼎,向上天祷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没有才能,使天地鬼神伤害人民性命。”祷告完毕,突然乌云四合,人们望眼欲穿的大雨骤然而至。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汤祈桑林”。自此之后,鼎作为君权神授的标志,作为国家最高祭司的专用法器,成为王者上传天意,下为万民的象征。后世的历代君王,都要以鼎来彰显自己的天命正统。

  鼎从此成为一个民族兴旺的镇国之宝。

  它从5000米雪山而来,蕴藏着天地之精华--

  “中华盛鼎”采用的上等A级碧玉来自海拔近5000米的祁连山玉柱峰附近。

  碧玉藏深山,加上其变幻莫测的特性,让相玉人煞费脑筋。几年来,“中华盛鼎”的相玉队伍走遍昆仑祁连,几度失去铸鼎的信心。直到有一天,一座以巨型玉石为主体的碧玉矿横空出世,就像守候了千年的奇迹,让千尊玉鼎工程,突然出现了转机。

  发现是个奇迹,而雕琢的过程则充满挑战。即使六个面均碧玉无瑕,在即将掏空之际,玉工们突然发现,在玉石内的某处,存在的裂纹、瑕疵,将使数日的辛劳付诸东流。出品方介绍说,仅前300尊“中华盛鼎”,单鼎成器耗去的玉料,就已达近两百公斤,制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单鼎的价值也随之提高。

  经历了雕琢、装饰工序的玉鼎,浑身散发着国之重器的王者风范。忠实于商王鼎原型的鼎身,以饕餮乳钉纹为主体,象征着王权,驱邪纳祥。手工镶嵌的512颗古铜金乳钉,暗合六合八卦的隐意。通体镶嵌的56粒名贵绿松石,质朴典雅,象征着56个民族,与512颗古铜金乳钉合为五湖四海、华夏千年的繁荣昌盛。采用贵金属铸金装饰的鼎耳、鼎足,与鼎材之珍贵碧玉呼应,金玉满堂;延续商王鼎的兽足四柱之法,则代表万古长青;兽腿中部的铜环刻纹并镶嵌绿松石装饰,又辉映天生的王者风范。

  玉鼎的底座部分,以上古王室广泛采用的百年珍材鸡翅木制成,形体取自礼地重器的玉琮,上圆下方,暗合天地乾坤,并且别具匠心地保留了玉琮象征天地通路的中空造型,以示承启古今。底座上方的碧玉宝玺,上刻“受命于天,暨寿永昌”,与玉琮相合,泽润子孙、千秋福永。底座四角按四象方位盘踞的四纹神,镇室辟邪,两侧刻的商周时期的古象壁纹,又代表着吉祥平安之意。而镶嵌其中的不经人工雕琢的昆仑籽玉,则吸天地之精华,加上高山溪水的常年冲刷,巧夺天工,自古就有山精水魄之称,实乃玉中极品。

  它是王权的象征,延展着丰富绚丽的礼赠内涵——

  “王者藏鼎,以镇天下,臣者藏鼎,振业兴家”。“王者献鼎,天道元郎,臣者献鼎,民心所向”。玉鼎作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专有收藏,3600年来,玉鼎始终居于华夏礼仪文化的巅峰。而且在玉器制作领域,由于玉鼎的制作难度极大、原料损耗极高,历代玉鼎的制作都是一掷万金的大手笔,而且向来有成器不过三的说法,而这次制作了999尊“中华盛鼎”,还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据了解,“中华盛鼎”甫一推出就供不应求,由于生产难度较大,消费者又提前预订,致使市面上根本见不到“中华盛鼎”的踪影。为了满足消费者一睹盛世宝鼎风采的愿望,发行方已在河南博物院和紫荆山购物广场设立展台。同时,“中华盛鼎”在河南亲情发售,定价16800元起,而且国内各大商场都在密切关注着发行方的行动,试图以天价推出珍品。

  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盛鼎”,可以拨打发行热线:0371-662599286625993813903846666。孙艳C

  中华盛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