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修正去年GDP数字 比原来的统计数字增多2.3万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5:4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我国修正去年GDP数字 比原来的统计数字增多2.3万亿元

  

我国修正去年GDP数字 比原来的统计数字增多2.3万亿元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中国GDP现价总量突然增多2.3万亿元。这个误差是否太大了?此举是否意味着百姓口袋里的钱多了?或者中国制定的经济转变模式等宏观政策是否要调整?……针对记者的种种疑问,国家统计局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GDP调整没创纪录

  国务院新闻办20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介绍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的成果。根据这次普查,我国GDP总量和结构均有新的变化:2004年经济总量在世界位次前移一位,上升至第六。

  李德水说,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右上图表统计单位为亿美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调整后我国GDP总量虽略有增加,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

  李德水表示,通过经济普查,发现GDP的总量有变化,然后作出调整,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调整16.8%不是创世界纪录的事情。

  昨天,世界银行方面指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来说,定期修订其GDP数据是十分常见的事情。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对其GDP进行过修订。例如,印度尼西亚2004年的修订使其GDP提高了17%,意大利1987年的修订使其1982年GDP提高了17%以上。

  百姓口袋里钱没多

  “山还是那座山哟,梁还是那道梁。”针对人们的一些误解,李德水用这句歌词进行了解释。

  李德水表示,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增加可支配的财富。否则,“中国多搞几次经济普查,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了”。通过经济普查修订,2004年中国的GDP数量增加2.3万亿元,说明我们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认识发生变化,这一数据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综合国力。但事实上百姓口袋的钱没有因此增加,中国的人均GDP还在世界的100多位(如图表所示)。

  据李德水介绍,中国还有1亿多的贫困人口,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还多(如右下图表所示)。

  所以,李德水提醒说,大家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因增加了一点GDP就沾沾自喜,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同样也不要因为经济普查的数字有变化,就觉得中国突然一下子强大得不得了。

  中国GDP能耗高

  事实上,此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凸现出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源消耗过高,其他资源消耗过高,中国投入产出比不很理想,经济增长方式仍很粗放。

  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全国普查发现,中国经济为了实现上述增长,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上非常严重,成本很高。

  普查调整后的中国GDP总量,只占全世界总量的4.4%,但中国去年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李德水认为,这足以说明中国单位产出的消耗太高,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更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以及这种方式带来环境的严重污染。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经济普查查出2.13万亿元第三产业漏统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93%,使得第三产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从31.9%上升到40.7%。对此,李德水分析认为,从普查的结果看,服务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

  李德水说,通过对第三产业的普查,表明我国经济结构比预想的更合理、更健康。根据普查资料对GDP数据的修正,不会影响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丝毫没改变。

  据李德水介绍,经济普查中的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高,主要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此次普查挤掉了一些地区统计和核算中历史遗留的第二产业、特别是规模以下工业存在的“水分”,补上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常规统计中漏统的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以高于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总体来看仍然相对落后。调整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虽然升至40.7%,但这个数字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有关统计显示,美国服务业占GDP的75%,欧洲服务业占比也在60%以上,印度为51.2%。L据新华社、京华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