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6: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劳动争议案呈五大特点

  英竹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加,劳资矛盾不仅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焦点,也成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

中的热点和难点。

  目前,劳动案件呈现五大特点———

  一、数量上升迅速,群体案件增多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统计表明,自1995年劳动法实施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一审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也逐渐增多。

  数据: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统计,近两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上升了10倍,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度攀升。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年1月至10月底,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26件,其中群体性纠纷有400件,占总数的63.9%。

  二、类型繁杂

  从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看,类型包括:拖欠、克扣工资纠纷,欠缴社会保险费和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纠纷,开除、除名、辞退及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纠纷,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等。

  数据:广州市人民法院近三年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报酬纠纷占55.4%,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占27.4%。

  三、争议地区集中

  劳动争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流动人口较多的大中城市。如:广东省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数据:2003年劳动争议案,深圳市发生8153件,广州市6282件,而广东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韶关市只有282件。

  四、争议金额小,矛盾尖锐,调解难,上诉率偏高

  从全国情况来看,劳动争议案件平均每案的标的额不超过2万元,由于让步余地有限,双方矛盾尖锐,导致纠纷难以调解。再加上劳动争议案件诉讼成本低,诉讼费一律50元,诉讼周期长,造成一些用人单位恶意诉讼,劳动争议案件上诉、申诉率高。

  数据:2004年全国法院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结案率只有24.17%,远低于其他普通民事案件将近40%调解率的水平。广州市人民法院2003年做出的一审劳动争议案件3176件,提起上诉的有2234件,上诉率达到70%,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民事案件不到20%的上诉比例。

  五、劳动者胜诉多

  从诉讼结果来看,劳动者胜诉的比例相对较高,反映出用工单位在规范用工行为方面仍有差距。

  数据: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2004年劳动者胜诉案件的比例达2/3,2005年企业败诉的案件占60%。

  机构不健全、人员少

  劳动监察力不从心

  本报讯当前,用人单位违反工资制度、工时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纠正和处罚,很大程度是由于劳动监察工作力不从心。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健全,人员少。

  目前,全国只有1.9万名专职监察员,面对2700万个用人单位及3亿多劳动者,平均每人要负责监察1400多户用人单位和1.6万名劳动者。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由于执法力量不足,难以有足够的人力有效处理和制止众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只能采取突击整治和事后处理的被动工作方式,执法力度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劳动监察人员戏称自己是“救火队”。

  广州市专职劳动监察员仅130多人,而他们要面对28万家企业、510万名劳动者,两者的比例是1∶2153和1∶39230。单是对企业进行常规检查,这些劳动监察人员即使一年365天不休息,把所有企业检查一遍,也需要数年时间。

  据广东省2005年8月的一份统计,全省专职劳动监察员编制仅1095名,与劳动者的比例为1∶4.2万人。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东莞市更加悬殊,执法力量自上而下呈“倒三角”状,与所承担的维权任务要求相距甚远。

  为解决人手紧张的实际困难,有些地方还专为劳动部门聘用了多名劳动监察协管员,但由于这些协管员没有执法资格,只能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执法检查的主要工作还得靠劳动监察员落实。

  运用劳动监察手段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是调整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有关部门建议,加强劳动监察力量,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制定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执法力量配备标准,根据劳动者人数的一定比例,科学合理地配备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和劳动争议仲裁人员数量,以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工作。

  (李家)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1日第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