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窗外听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0:29 上海青年报

  ■文/西岭雪

  钱钟书曾将写作比喻成“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因为“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

  如此说来,钱钟书留给后人的问号、叹号也太多了,无数的人为他作传,把研读和评论他的文字当作终身事业。然而钱先生明明是反对这样做的,他曾说:“考古学提倡发掘坟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遗物都暴露了;现代文学成为专科研究以后,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将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发掘而暴露了。假如作者本人带头参加了发掘工作,那很可能得不偿失,‘自掘坟墓’会变为矛盾统一的双关语:掘开自己作品的坟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坟墓。”

  “自掘坟墓”如今成为文坛的新时尚,其双关说法包括“炒作”、“包装”、“造势”等等,有些时候,当事人甚至连坟墓都来不及掘,就要先栽下墓碑,写好墓志铭的。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是钱钟书与魔鬼的对话,也是钱钟书与自己,与自己的朋友、读者,与自己的假想敌、对手、意见不同者,甚至是与自己的爱人的对话。魔鬼冰冷、孤独、热衷思考,他说:“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所以,这里面的“我”并不是钱钟书,而只是任何一个发问的陌生人;“魔鬼”,倒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钱先生,还有钱先生所厌恶或者同情的某些人,代表他真实的感情与认知。

  这有点像屈原和渔夫的绝唱,渔夫对屈原指出了苟活于世的方法,“掘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啜其醴”,可是屈原做不到,他只有一死。这里的屈原是屈原自己,渔夫则代表着世俗的观点,他所不能认同的人生哲学,然而同时也是屈原的真实想法,是他心底的另一个声音———他的确劝说过自己随波逐流,但是谈判失败。诗人自我剖析,自我评定,最后自我判决,判了死刑。

  钱钟书也做了判决,是流放———“无边际的夜色在静等着他。他(魔鬼)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在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无法深思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同人从不同角度来领略蒙娜丽莎的微笑,而作者自己也未必了解完整的自己,不然就无法解释“灵感”和“潜意识”这两个词了。

  这样说,并不是想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而只是喜欢在“不慌不忙地浏览”之余“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罢了。

  打个比方,钱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里,对门和窗的用途做了许多对比与分析,大意是门表示追求,而窗表示享受。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那是客人;而钻窗进来,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都是打定了主意要做暂时主人的。

  如果将钱钟书比作临窗挥毫的大师,那么评论家们应该是那些敲门请进的客人,钻窗的则好比香港的狗仔队,喜欢窥人所未见,而我,我不过是那个经过窗边的人,惊鸿一瞥,看见了钱大师的一个侧影,于是,自顾自地微笑,走过。如此而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