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毕业生为何对求职陷阱忍气吞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1: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魏无忌

  辛苦卖力地干了一个月,还交了430元培训费,到发工资的时候却发现,公司“人间蒸发”了———这样的遭遇,并非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发生在外来工的身上,上当的是北京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小汪……

  根据前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公布的调查结果,在12463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求职者中,55%的人遇到过求职陷阱。而受骗上当后,有49%的人选择“忍气吞声”,只有10%的人“起诉维权”,15%的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在我看来,大学生面对企业的求职陷阱隐忍不发,很多时候倒不是天性逆来顺受,而是他们在求职或维权时可以凭借的资源太有限。

  要弄清他们为何会“忍气吞声”,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那么容易上当。过去我们常听说外来工求职容易上当,原因有二:一是求职心切,二是涉世未深。大学生求职上当,原因和外来工差不多,但学校有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也为数不少,还是有55%的人上了当,不免要让人怀疑“就业指导”的实效和“专场招聘会”的秩序。

  如果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招保安的闹剧还继续出现,如果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落入求职陷阱,就不奇怪;上当后选择忍气吞声,同样不奇怪。无论是起诉维权,还是找有关部门反映,一方面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而这些证据往往不是被骗人者销毁干净就是根本不存在;另一方面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未毕业先求职已经是很费神的事情了,哪里还有力气去和狡猾的骗子公司打官司?

  因此,大学生上了当却维护不了自己的权益,板子似乎还是要打在校内校外某些部门和机构的“屁股”上。55%的大学生上过当,其中至少有15%的人反映过,10%的人起诉过,结果如何?我们不知道。除了接受投诉,有关部门是否能主动一点,为更多的求职者扫除一些陷阱。而像不与员工订立合同、试用期一再延长这样的小伎俩,一经发现就应该依法查处;至少也应该按照“举证倒置”原则让用人者自证“清白”,而不该让受骗大学生再劳心费力找证据。

  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开进大学校园的招聘会上,有人公然以1500元的低薪招医学硕士当“实习生”,而且三年内不算正式员工、没有任何福利。“试用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家法规就这样被无情地践踏,违法者却未见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处罚。

  55%的大学生求职者会上当,并不是说他们不够聪明,49%的大学生上了当也“忍气吞声”,也并非他们怯懦。违法者花招太多、收益太大、成本太低,让还“未出茅庐”的大学生单枪匹马和他们斗,自然是嫩了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