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混淆两个概念,“短命10年”谬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5:53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新华社记者 王思海 李江涛

  ■“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0岁”?误传!

  ■权威调查: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寿命高于普通人群

  “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低10岁。”这是几年前一份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在当时曾掀起轩然大波。

  时隔7年,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论坛会上,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关于“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比普通人低10岁”的发言,再度引起社会的关注。

  中国知识分子真的“短命”吗?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混淆两个概念,“短命10年”谬传

  图:调查发现,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寿命高于普通人群 本报记者陈秋明摄

  1 李力研一个统计报告,媒体推波助澜……

  “短命论”这样“流行”起来

  “中国知识分子比普通人短命10岁,是一份震撼国人的死亡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研究院院长翟振武接受采访时,介绍了这个结论出笼的来龙出脉———

  1998年年底,国家体委研究所李力研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的结论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多家报纸转载这份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中科院下属7个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共8个单位从1980年末到1990年初5年时间内共134名死亡人口资料,统计后得出结论:“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低于北京1990年人均期望寿命73岁,比10年前调查的58.52岁也低出了5.18岁”。

  对于这个结论,当时已经有学者从指标的科学性角度提出了异议。但是,媒体后来又陆续重提这一话题,有媒体开辟“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专栏,报道说:“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三座大山’令知识分子不堪重负。最新的调查发现,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10年前下降了5岁,仅为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则低17岁,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更是超过老年人2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55岁。”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国中年高级知识分子早逝阴霾”;在互联网上,中国妇女报网、解放军报网、中国网、南方报业网等对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与评论。

  正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这个结论从学者的个体研究上升到社会的普遍认知,乃至政府部门领导都对此予以认同。

  2 国家人事部等组织课题组调研显示

  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寿命70岁

  对于媒体报道,2004年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的《互联网信息择要》刊载了“网上关于中年知识分子健康‘亮红灯’现象的报道和评论综述”。该问题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要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准确的统计数字”进行调查分析。2004年7月,国家人事部、北京市人事局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组成课题组,进行“中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状况调查”。

  翟振武说,为了科学、准确、客观地反映中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状况,课题组组建了一支包括人口学、统计学、公共卫生、社会学以及人事部门实际工作人员的专家队伍,制定了科学的抽样方案。课题组分别设计了中年高知组和普通人群组(对照组)健康调查问卷,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课题组从去年暑假开始工作,参加调查访谈人员全部由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组成,他们通过中科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个单位的人事部门,搜集了中科院下属的中关村地区附近18个院所和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在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之间死亡的436名知识分子(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对死亡的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进行了计算,并对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区分。今年3月形成调查报告,上报到国家人事部等有关部门。

  调查结果显示,中关村三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岁。这与李力研报告中所说的“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岁”的结论截然不同。

  3 两个结论为何迥异?

  一个学术错误,混淆两个概念

  翟振武认为,李力研的报告结论犯了一个学术错误,他和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混淆了“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两个最基本的人口学概念。

  “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死者年龄的平均值。但人口学界认为“平均死亡年龄”的计算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某一时期的死亡水平。而“平均预期寿命”是国际社会通用的反映一个人口真实死亡水平的指标。李力研报告把中关村8个单位的134名死亡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误解为知识分子的平均预期寿命,并将其与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0岁”的结论当然有问题。

  “我们怀疑,李力研报告中漏掉了大量退休知识分子,他们计算的53岁可能主要代表了在职死亡的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如果说在职知识分子的死亡年龄,那他们至多也不会超过60岁,因为60岁的知识分子就该退休了。”为了检验这一怀疑,课题组专门分别计算了在职与退休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结果是在职知识分子死亡平均年龄为56.31岁,离退休知识分子死亡平均年龄为72.24岁。即使在职知识分子死亡平均年龄仍比李力研报告的结论(53.3岁)高3.01岁。

  翟振武认为,由于调查范围过窄(8个单位),调查样本量过小(134人)且覆盖不完整,李力研报告中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岁”结论扭曲了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真实的平均死亡年龄。把“53岁”这个结果与10年前调查的“58岁”相比后,进一步演绎出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近10年大幅下降的结论就更站不住脚了。

  翟振武说,通过调查发现,从1990年到2000年,近10年来受本科以上教育人口,即知识分子的平均预期寿命是在提高,而且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寿命高于普通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总体的预期寿命提高、死亡水平下降,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中国知识分子平均预期寿命在过去10年中的提高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众多媒体反复引用的李力研报告中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平均预期寿命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逐年下降的结论,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4 知识分子工作压力变大有目共睹

  调查数据为何跟直观印象不同?

  为什么调查数据和全国人口普查所显示的结果与媒体的报道和很多人的直观印象是截然相反?翟振武深入分析其中原因。

  翟振武说,预期寿命是群体指标,它必须通过大规模调查数据才能计算出来,而一般人往往容易用自己的直观印象代替和推断群体的指标。在有些情况下,个人的直观印象与群体指标一致,但有些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预期寿命指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个别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不能代表全体知识分子平均预期寿命的水平。

  调查显示,科学教育界的知识分子面临的工作压力变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工作时间上,知识分子每天比普通人群工作时间多了将近两个小时;在工作压力方面,知识分子中感到有工作压力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近30个百分点;在身体透支主观感受方面,知识分子有身体透支感觉的比例(61.3%)远远大于普通人群(35.7%)。

  这些压力为什么没有在预期寿命指标上表现出来呢?翟振武认为,这是由于群体健康状况好坏和预期寿命高低不是由一两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很多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知识分子预期寿命高于普通人群的事实说明,工作压力增大这个因素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还没有超过医疗保障等众多因素的正面影响。很多人可能对健康状况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道理了解不多,比较过分关注了工作压力这一个因素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他认为,由于知识分子,特别是著名的知识分子,社会影响大,一举一动引人注目。一旦某些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媒体就会进行密集而广泛的报道。而对更大量的年轻工人农民的死亡,媒体却鲜有报道,这就给很多人造成了知识分子寿命短于普通人的印象。

  ■最新消息

  李力研“过劳死”?突发心脏病卒于44岁

  记者致电国家体委科研所,希望能找到李力研研究员对其报告加以求证时,却意外地发现李力研不久前已经去世了,他是在访问台湾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年仅44岁。工作人员说,《来自中关村的健康报告》是李力研一个人完成的,没有合作者。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