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问题剧”让儿童剧失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0:00 红网

  “我们许多剧作家写出来的儿童剧是教育问题剧,而不是儿童成长剧”。18日,在第五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儿童戏剧创作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儿童戏剧评论家程式如感慨万千,许多儿童剧站在教育局、校长、家长、老师的视角看问题,站在这些成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使得儿童剧通常变成了家庭教育剧、学校教育剧以及社会教育剧,孩子们也不会爱看。(《解放日报》12月19日)

  事实上,儿童剧全然不同于教材课本,不直接负载教化功能,不直接解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品不应是“教”孩子什么,而是要为他们创设自由的虚拟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和领悟,最终达到培育健康情感和美感的目的。儿童剧本应当记录儿童的点滴,描写儿童的成长历程,通过美的艺术来陶冶心灵、提升品位。文艺家们参与未成年人文艺创作,既担负着特殊的个人使命,也担当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情感的培育和美感的塑造,其质量关系到未来一代人的成长成材,也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然而,许多儿童剧却太注重教化功能了,以至于阻碍了儿童剧的发展,背离了创作的美好初衷和教育的良苦用心。许多作家自认为“写得声泪俱下、激动万分的场景”,孩子们却无动于衷,以“看的时候集体上了厕所”来逃避,不能不说是无奈的逃离和绝妙的反讽。而文艺作品不能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不能贴近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就不能引发群体共鸣、达到教育目的,这样的创作和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不论古今中外,创作态度和文艺形象对读者都起着思想与情感的教育作用。人民艺术家老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为大众服务的宗旨,终生用大众的语言描写劳苦大众。也因此,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这种文艺大众化思想,贯穿了老舍的全部关于文学语言的理论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出:老舍先生爱人民之所爱,想人民之所想,鞠躬尽瘁,勤奋地为人民大众写作了一生。有着直觉效应、榜样效应和共鸣效应的未成年文艺作品,理所应当地要为未成年人服务,应理清“文学的道德教育不带强制性”,要让读者乐于受教、以书为师,依据文学形象所展示的道德风貌自觉地弃恶从善,进而最终实现其净化心灵的效应。

  这就要求文艺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达观和自信,要求文艺家了解、理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用文艺作品精心呵护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美好梦想。此外,还要认真地挖掘社会原因、正视各类现实,以爱心关注孩子,体尝孩子的内心,营造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交流的平等,而不是采取俯视的“家长式”姿态矮化未成年人。惟有这样,文艺家的内心才能充满童真和童趣,才能在对纯洁感受的基础所上实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真正沟通。古往今来,只有那些饱含着平凡、亲切和持久之美的文艺作品,才能唤起孩子们的心灵回应。事实为证,近几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作品之所以为青少年所喜爱,就是因为其了解和理解理孩子,创作出了接近孩子内心世界的作品,并最终实现了文艺作品的功能。

  创作儿童剧,立足为儿童创作,对象虽小,而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好的作品一旦激发其高尚美好的情操,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如与会者的呼吁,从事儿童剧事业的千万不能再当“教师爷”,而要和孩子们做朋友,要尊重孩子。但愿作家的描写,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缥缈神话,而是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实事,能够让未成年人引发共鸣、取得进步的优秀创作。也希望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文艺创作资源进行整合,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作和评介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传播和教育措施,把未成年人文艺精品创作落在实处,让文艺作品的教育取得实效。

  (稿源:红网)

  (作者:郭立场)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