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奏响“三化”的和谐音符——我省“三农”难题破解方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5:5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公共财政“阳光”多予乡村

  “千年‘皇粮国税’都不收了,种粮国家还给补贴钱,俺种粮的积极性可高了。”南阳市宛城区种粮大户蒋正义,道出了时下我省农民内心的喜悦。

  一滴水可显现太阳的光辉。像蒋正义一样,我省7000多万农民正享受着经济社会发

展带来的成果,享受着越来越多公共财政的阳光。

  来自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后,我省农民今年不仅减负增收29亿元,而且还得到更多关系切身利益的实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60亿元修建农村公路、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学“两免一补”……

  近年来,我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基本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好势头。

  但这时候,我们仍不可忽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毕竟,我省有近亿人口,既要立足自身解决好吃饭问题,还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才会奏响“和谐中原”的最强音。

  变“富余”农民为富裕农民

  近几天来,长葛市官亭乡农村青年李姗姗一家过得十分开心。

  去年,李姗姗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曾让家里人很发愁。今年7月,她被送到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免费接受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而且一毕业就被家门口的黄河公司聘用。“那可是世界有名的金刚石公司,工资还不低!”李姗姗一脸的满意和自豪。

  十几年前,我国农经权威人士杜润生先生就曾指出,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局面不改观,中国的农业就没有出路。

  同样,像我省这样一个乡村人口占七成的省份,如果就农业论农业,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不可能大量转移出去,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不可能提高,更无法破解“三农”难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随着明年政策空间和价格上升空间的减小,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河南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路子是对的。河南壮大农村经济根本上还要靠工业化推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我省决策层认为,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把大量农村人口变为城镇居民,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既可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物质装备条件,也可为农村经济集约式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和谐“三化”,洞开新农村建设之门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再是个响亮口号。

  从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传来信息:2006年,国家和我省都将推动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投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这意味着还会有更多阳光和雨露洒向农民。

  我们要利用这一机遇,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三化”进程是我省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或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让三者奏响“和谐”音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三农”难题。

  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县一级承上启下、沟通城乡,在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肩负重任,尤其是24个粮食主产县更是要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统筹“三化”进程,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才会更牢固,才会把更多欢笑和喜悦留给农民。②6

  □本报记者田宜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